@ require '../adsleft.htm';?>
台灣歌謠中不乏源自傳統戲曲小說情節,刻畫女子思慕愛侶心情的作品。譬如「望春風」的創作靈感,據悉就來自「西廂記」;而1939年創作的「春花望露」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是流浪藝師江中清僅有的傳世之作,歌詞露骨敘述月明風清的良夜,孤單女子苦候情郎不來的淒涼情境;經由第一人身唱出,顯得相當前衛、大膽。尤其在早期民風保守的時代,更格外引人側目。
不過儘管歌詞可議,作者卻獨具巧思,以春花渴望雨露滋潤作為隱喻,讓曲名超脫歌詞意境,呈現了台語的古意與雅致。無獨有偶,後來又另有兩首以苦等情侶比擬春花枯萎的國語歌曲:1970年代崔苔菁的「為什麼春天要遲到」,以及1990年代張學友的「我等到花兒也謝了」。
的確,春花望露而雨露不來,可想而知必然是百花凋零、嬌容憔悴;就像大旱祈雨而雲霓不至,必然是百業蕭條、生靈塗炭。今年,台灣人民似乎就面臨天然與人為兩種因素造成的苦等處境。
一是天候問題。由於春雨不足,年初以來旱象漸趨明顯,苦候甘霖成為大家的共同心聲。所幸清明前後,鋒面帶來幾波雨水,限水壓力才稍獲紓解。
二是政治問題。打從去年底,執政黨就摩拳擦掌,推出了為數700億元的擴大就業與公共建設方案,預計自今年初起執行,藉以創造就業若干、提高經濟成長率若干。然而整整100個日子過去,迄今仍因在野黨的質疑、杯葛而遲遲不得完成立法,付諸實施。
在這期間,美伊戰爭已由醞釀、開打而至接近尾聲;而由於中國蓄意掩蓋,幾乎一發不可收拾的SARS疫情,也正逐漸獲得控制。但是,嗷嗷待哺的全台幾十萬失業人口,卻依然苦候不來及時甘雨。
春花望露,等、等、等到幾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