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06 期 2003/4/10 -- 2003/4/16 論衡【話說從頭】
 
在最深處的痛苦
陳松齡  
 

張國榮跳樓身亡。拋下他的巨星風采、熱愛他的影迷,以及痛哭失聲的親人們,毅然決然地跳脫了這個世界,到了另一個未知之處。那個世界會比這個世界還好嗎?沒有人知道。我們只知道在他繁華富庶卻又孤寂的世界裡,他是待不下去了。而這就是他所選擇離去的方式。

一個盛年巨星的殞落,難道會比美伊戰爭中無名的異鄉老人之死,更值得同情嗎?一個富於人道情懷的朋友,曾經問過我類似的問題。的確是如此的。生命無價,舉世皆然。然而皇帝難以同體乞丐的飢寒,商人難以明白牧者的快樂,兩種類型的生命無法互相瞭解,這就是所有戰爭與苦難的起源之一。在張國榮的遺書中,也對老天發出了這樣的呼聲:為什麼像我這樣的一個好人,卻要遭受如此的待遇呢?他所問的問題,也正是源於這種千年來人類所困惑的、深沉的、不被理解的痛苦。


互相理解的可能

一個異鄉沒沒無聞的老人,到底能不能理解一位熠熠紅星的痛苦呢?這其實是近代一些哲學家主張的一個終極困境;那就是依據語言學、哲學的邏輯理論,發現人類是無法溝通與了解的。因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各有其存在的脈絡,到最後,彼此的溝通徒然陷入了各說各話的情境裡。

但這並不是事實。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發現偉大的心靈,的確能夠體諒與理解別人,穿透他所在的人心與世間的變化,也安然自若如常。所以孔子可以處亂世如常,蘇格拉底可以面對死亡而無懼,但是他的弟子卻覺得仰之彌高、變化莫測。但是要達到這個境界,卻必須歷經一番工夫才行。


承擔苦難的勇氣

也許苦難的發生,是因為生命需要淬煉,使得靈魂得以發光。有一位二次大戰下倖存的猶太婦女,在回憶集中營苦不堪言的日子時,說到當時由於感到對生命的絕望,許多在集中營的猶太人受不了,一有機會就撞往圍牆上的鐵絲網自盡。但是後來德國人一發現有自殺的人,就拉出一百個人槍斃,剝奪了他們求死的自由。在那樣痛苦萬分的環境中,最後她對自己說:「他們奪走了我的財物,奪走了我的家人,奪走了我的一切,甚至是求死的機會。但是他們有一樣東西奪不走,那就是我的靈魂。」於是她憑著這股信念熬過來了。

痛苦與悲劇,並非人所樂見。也許無論外在條件如何,每一個人都有著最深刻的失落與痛苦。一個巨星的殞落與一個孤寂老人的逝去同樣可悲,但是穿越這些刻骨銘心的傷痛,我們才能見到生而為人的完美與尊嚴。而忍耐、信心、慈悲等品格,就會在最深的黑暗裡閃耀,昭示著生命的可貴。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