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06 期 2003/4/10 -- 2003/4/16 論衡
 
後發優勢或後發劣勢
張清溪  台大經濟系教授
 

近日引起媒體討論興趣的「中國會不會崩潰」,章家敦與大前研一的主張南轅北轍。這裡不想加入這場混戰。但這個議題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就是經濟後進國家(例如中國),在後面追趕的發展過程中,是有加速超趕的優勢呢?還是會處於劣勢的節節落後?這兩種主張也都各有支持者,前者稱為「後發優勢」,後者則是「後發劣勢」。


後發優勢徒有表相

「後發優勢」是說走在後面的人,既然看到前人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可以擷長補短,不必重蹈覆轍,發展起來更迅速,甚至可以超越前人。我們常說英、法用了多少年才完成工業革命,台灣只用幾年就完成了。

在實務上,中國可以學習台灣的加工出口區、獎勵投資條例,或甚至更複雜、專業的產業分工等等,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高經濟成長率,被譽為另一個經濟奇蹟,更加強、坐實了這個「後發優勢」論。

實際上,所謂「後發優勢」了不起也只是個表相。如果我們看世界先進、後進國家的經濟發展,貧富差別其實是越來越大的。在商場上,我們也常聽說什麼「卡位」、先占先贏的說法。當然也有先發的企業後來落後的例子,國家發展也有這種情況,菲律賓就在馬可仕擔任總統期間把先進的經濟變成落後。但通常先進國都一路先進,後面追趕的國家很難趕上。


經濟轉型是憲政轉型的一環

日本明治維新是成功的例子,但它不只是經濟政策,而是伴隨著政治革新來的。台灣的經濟奇蹟,要想落實成可長可久,也必然要同時進行憲政改革。台灣政黨輪替後的經濟衰退,是大環境改變下的產物,也是結束長期一黨統治後的短期現象。

其實,我一直有個想法不知道對不對,我以為政權輪替後的經濟衰退應該要更嚴重才對;因為若真正清理過去的沈痾,必然要驚動既有經濟體制、損及許多不合理的既得利益者,這樣的變革很難平順,對應的就會有一段經濟衰退。韓國政權輪替後馬上經濟負成長,就是一例。換句話說,台灣的經濟沈痾恐怕還沒有清理完。

在理論上,新經濟結構論者如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 1993諾貝爾獎得主)等人,論及經濟制度變遷時,特別強調的就是上層結構的改變:首先是意識形態與道德標準的建立,然後表現在憲政革新,再改變政治體制,最後才是經濟制度與經濟政策。若只在技術上下功夫,結果只能有表面的、短期的效果,觸及不到憲政轉型,就沒有持久的發展。


學習表象是對後發者的詛咒

所謂「後發劣勢」,英文原稱“curse to the late comer”,本意是說「對後來者的詛咒」。「後發劣勢」對現在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中國大陸,可能最適用。

為什麼後發者不但屈居劣勢,還要對它詛咒呢?原來,落後國家不論在制度上或技術上,都落後於先進國家。但在技術上,往往有更多模仿發達國家的空間。因為制度改革比模仿技術更痛苦,更觸痛既得利益。因此,落後國家通常用「技術模仿」來代替「制度模仿」。其結果雖然可以使落後國家在短期內取得非常好的發展,反而使制度改革被延緩,以致留下許多長期發展的隱患,甚至導致長期發展可能失敗。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對後來者的詛咒」。

蘇聯的經濟發展是一個典型的「後發劣勢」例子。它學習先進國的成果,甚至有一段時間還迷惑了不少經濟學大師呢!但它最終崩潰,就是對它的詛咒!中國呢?一個永遠不能下台的共產黨,阻礙了它所有可能的憲政、政治革新,因此中國的改革開放,永遠只能是技術性的、表面上的、局部的、失衡的成長。它的「成長」本身,可能就隱藏著來日崩潰的因素,這就是後發劣勢,也是它的宿命吧。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