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require '../adsleft.htm';?>
醫生為一名76歲、二次大戰的退伍軍人動膝蓋手術,因為老先生的膝關節發炎,疼得厲害。醫生在膝頭的皮膚上作了一個切口,撥弄了一下裡面的組織,便把皮膚切口縫合。除了皮膚那一刀外,醫生根本沒為他的膝蓋動過任何其它手術。可是,老先生以為自己已經接受了手術,而他膝蓋的疼痛也的確在逐步減輕。這原來是休斯敦退伍軍人醫院一位教授進行的一項實驗,他要利用一次「假手術」來測試單憑心理安慰能否治好某些疾病。那次假手術6個月後,這個老人的膝蓋疼痛一直沒有再發作,他甚至已活動自如,可以拖著剪草機在花園剪草。
科學家稱這是「安慰劑效應」。
人們對一件事覺得無能為力了,出於善心說兩句使人寬慰的話,是謂「安慰」,意思是這沒有實際效用。歷來把上述種現象稱為「安慰劑效應」,這樣的看法,恰恰反映了現代人對人體和精神世界的無知。
思想可入藥嗎?
心理病古已有之,「安慰劑」也是。古時的醫生已會用麵粉製成「藥丸」,給那些其實健康正常卻疑心生病的「病人」服用。後來,這種心理可治癒疾病的理論被認為「不科學」,而被科學界鄙棄。然而,民間仍然沿用著不少所謂的「土療法」,例如坐在一條浸了醋的毛巾上可以止鼻血、在壞牙上下個咒語便能止牙痛等。
直到近年,部分醫生發現這類「全無科學根據」的「土療法」卻又通常奏效,於是決心要解開「安慰劑效應」之謎,並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安慰劑效應」最明顯的是患高血壓、心絞痛、情緒低落、胃腸潰瘍、哮喘、關節炎、偏頭痛和其他慢性痛症的病人,也有心臟病和癌症病人。這些研究顯示了一個人的主觀思想對客觀問題能有多大影響。但是為什麼同樣的精神療法對有些病好用,對有些病卻不管用;對有的人管用,對有的人卻不起作用?這些又是醫生解不開的謎。
另一方面,在人們把自己的思想也當作一種藥劑的同時,也隱約可見人們思想中對醫藥的依賴。「安慰劑效應」的出現實際是告訴人們思想的巨大力量以及思想精神和疾病之間的實質關連,是對現代醫學的一個大挑戰,但是人們數百年來已習慣於純物質的醫學理論,因而將意念治療視為外來的藥劑。
藥是三分毒?
不過,現代科學和醫學的有些發現正在逐漸打破原來的科學理論和認識。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一位首席研究員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體內藥廠」。這已經突破了人們向外找出路的思想盲點,開始意識到人體自身的平衡體系和不同物質功用的多樣性。俗話道:「是藥三分毒」。人們合成和服用藥物帶來的利弊難以衡量。事實上,我們身體的天然機制中本就存在著各式各樣互相消長的因素。如體內的這種相生相剋的機制能正常發揮作用,我們的身體就可能處於平衡狀態保持健康。而當種種原因令身體的平衡狀態受破壞干擾,疾病就會隨之而來。但如果我們給予身體些微「提示」,身體就有可能自行調動其機制,慢慢恢復平衡狀態。
精神力量可無中去病
為了瞭解「安慰劑效應」是純主觀感覺,還是真的能令身體產生反應,達到治療效果,美國一位心理學醫生進行了首次求證的實驗。而他所得到的答案是:「安慰劑效應」的確能引起人體內的生理反應。科學家早已知道,精神壓力能影響神經和荷爾蒙系統,影響重要器官和血流量,導致高血壓、血管硬化、心臟病發、骨質疏鬆、記憶力衰退、過早衰老等病症。這些疾病的成因沒有一般所認為的外來因素,全由體內對精神壓力的反應所引起。精神壓力可以讓我們「無中生病」,精神的力量也可以讓我們「無中去病」。當然,反對聲音是強大的,因為這種新理論一旦確立,那許多醫生和藥廠的生意必定大受打擊。製藥業雖然激烈反對,然而他們其實可能一直自知或不自知地利用著這種現象。無獨有偶,一種抗抑鬱藥物Prozac也被發現幾乎形同安慰劑。
「安慰劑效應」療法將是醫學界面對的下一個大挑戰。如能有新的突破,醫生和藥物在治病上都可能成為輔助性的配角,主角將是你、我和他,治療用的將是「心靈修養」。
(資料來源: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1/7/1/107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