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美伊一開打,世界各地立即感染緊張氣息。早年那一首描寫戰爭殘酷的英文名曲「花落誰家」(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又依稀在耳邊響起:
花兒落誰家?落在姑娘家;姑娘何處去?于歸隨丈夫;丈夫何處去?從軍上征途;征人何處去?捐軀進墳墓;墓園何處去?墓園變花圃。花兒落誰家?又落姑娘家……
幾句簡單的問答,平靜、沈痛地流露對戰爭的無奈,也讓人刻骨感受漫天烽火的殘酷與亂世兒女的悲情;我們不禁想起一首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台灣歌謠「望郎早歸」。回顧當時的台灣: ──許多年輕人被日本統治者徵召,遠赴海南島、南洋等地充當軍夫,造成骨肉離散的人間悲劇。
──受太平洋戰火影響,物資短缺、經濟蕭條;尤其戰爭末期慘遭盟軍轟炸,台灣居民生活更加困苦。
其中一位應召遠征的新婚男子,為安撫初有身孕的妻子守候家鄉,謊稱要到海外經商。誰知烽火無情,日子難捱;孩子出生後,生活更加艱苦,甚至朝不保夕。而丈夫音訊全無、生死未卜,妻子卻不知真相,望穿秋水,日復一日唱出這首感人的歌曲。
相對於「花落誰家」旁觀、間接、含蓄的表達,「望郎早歸」則直接由受害者唱出哀怨的心聲,可說異曲而同工。只是當時台灣人身不由己,連從軍與否的意願都無從表達,似乎更多了幾分悲壯。
時隔半個多世紀,台灣固然吐氣揚眉,成為國際經濟舞台要角,卻一直不能擺脫中國以武力犯台的威脅,仍必須依附在軍事強國的區域安全保護傘下。
更諷刺的是,如今面對美國與回教世界的衝突,一向窮兵黷武的中國,居然能擺出和平擁護者的姿態大聲反戰,並允許北京居民走上街頭。而台灣只是針對反恐聊表支持,卻已慘遭部分媒體、人士大批特批。
這實在是戰火瀰漫中的另一種迷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