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04 期 2003/3/27 -- 2003/4/2 論衡
 
貧富差距擴大,然後呢?
駱明慶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這一期的商業週刊,有一個相當吸引人的封面故事,題目是:「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報導中描述我國貧富差距,定義為個人所得最高與最低百分之十的倍數,在2001年時已經高達61倍,並以此一倍數在2000年時為39倍,在1992年也只有19倍的比較,來說明所得分配急遽惡化、令人怵目驚心的景象。


貧富差距加大

首先,我們對這個衡量貧富差距的指標做進一步的瞭解。眾所周知,相對於之前幾年,2001年的失業率顯著上升,這使得所得為最低百分之十者,其所得占全國總所得的百分比由2000年的0.68%降為2001年的0.47%。就所得的數額來說,2000年時最低百分之十是指所得在32萬6千元以下者,2001年時則是指所得在29萬1千元以下者,臨界所得降低3萬5千元。

而在最高百分之十所得者方面,雖然臨界點由2000年的156萬7千元以上略降為2001年的155萬1千元以上,但其占全國所得之百分比則由26.43%升為28.7%。換言之,2001年高低所得倍數的急速增加,主要與失業率的攀升息息相關,可支配所得受失業影響最大的自然是最低所得組的個人。


教育擺脫貧窮

接下來的問題是,讀了這麼些「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報導,以及許多人士關於貧窮兒童沒有錢繳學雜費、營養午餐費和無法補習英文等問題之後,我們是否能對問題的根源與改進之道,有更清晰的理解?

商業週刊在後續的報導,「貧農祖父,第三代出了23個大學生」中,其實已經點到了一個重要的方向。換言之,教育機會的取得是擺脫上一代貧窮的最重要途徑。該問的是,為什麼沒有更多貧農祖父的後代,和報導中家庭一樣,同樣有成為大學生,擺脫貧窮的機會?答案在於長久以來政府管制教育機會的人力規劃政策。

1986年開放大學設立以前,同一世代有機會上大學的比例始終管制在10%以下。1968年實施九年國教以後,雖然國小畢業生都獲得繼續升學的機會,但是因為升大學的機會仍然稀少,人力規劃政策便將70%的國中畢業生分配到高職與專科,也就是所謂的「分流教育」。限制升學機會和「分流教育」的後果,二十年之後在這一波產業轉型、失業率提高、所得差異擴大的過程中,已經清楚地顯現出來。2001年男性平均失業率升高至5.16%時,教育程度越低者失業率越高,國中教育程度者失業率為6.51%,大學教育程度者失業率則只有3.08%,高中職介於中間,高職失業率又比高中失業率為高。


大學生不嫌多

1986年之後,大學的設立陸續獲得鬆綁,如今雖然大學招生的錄取率已經到達八成左右,但這並未考慮高中職階段已經被分流進入技職體系的學生,同一世代升大學的比例仍然只有三成上下。但是,已經有許多人迫不及待地大聲疾呼,「大學生太多了」,「大學生素質下降了」,認為應該停止大學機會的增加。事實上,只要還有人願意自己負擔大學的成本而無法進入大學就讀,大學生就不嫌多。

高低所得者的差距擴大,確實是值得關注的問題。而受教育是提高所得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真要解決貧富差距擴大的長期趨勢,就從不再限制人們升學的機會開始吧。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