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04 期 2003/3/27 -- 2003/4/2 文明探索【種善念】
 
回應「校園實驗特輯(五)──善解人意的饅頭」
徐凱雄  陽明大學醫學工程所助理教授
 

讀者來函

大紀元時報編輯,請停止登出「校園善念實驗特輯」,讓科學的歸科學,人文的歸人文。

自然科學的實驗是應該嚴謹而客觀的,並且在解釋上不該加入人文的意念,如果是加入人文的意念,就是怪力亂神。

大自然還是有一個不變的律,否則人類無法生存。

如103期「校園實驗特輯(五)──善解人意的饅頭」,饅頭是死的,反而黴菌是活的。那實驗的結果不就變成:你說它臭,它反而生的好;不理它,反而長的更好嗎?

不要再給大眾錯誤的引導,免得大家要不斷讚美政府諂媚領袖世界的偉人,那看會不會明天更好。

                               不滿的讀者2003/3/21



專家回覆

1.對於讀者所言「讓科學的歸科學,人文的歸人文」,若其所稱之科學是指科學的方法,我認為人文領域的研究與科學的方法並不衝突,無須刻意去限制;相反地,人文領域的研究也非常重視科學方法的。若讀者所稱之科學是指自然科學的領域,我是無法認同讀者觀點的,因為知識領域的劃分,往往是按照人類當時對自然現象的認知而決定的,如物理中的電學與磁學因為更進一步的認識而發展為電磁學,並得以開展電磁波等相關的研究。

又如神經心理學的出現,是有賴於生理學、心理學與周邊測量工具的成熟發展,而能有效探討心理、行為與腦神經之間的關係。因此,我認為不應在科學與人文之間人為地劃下一道鴻溝。


2.「善解人意的饅頭」是大紀元時報「善念實驗」的第五個報導,此一系列的特輯是探討人的意念對事物影響所作的觀察與實驗。善念與惡念的標準也許在自然科學上不易定義,但這一系列的研究以讚美及批評作為外在正面與負面的刺激,具有明確的區隔。

此外,我認為其實驗的設計與方法是客觀、合理的,且結果在符合命題(如讚美可使饅頭不易發霉)的條件下是可重複的(歡迎讀者重複此一系列實驗)。尤其難得的是,此一系列的實驗將一個不易掌握的精神力量以非常視覺化的方式來表達,這是大眾與媒體所歡迎的。

3.對於讀者所言,「饅頭是死的,反而黴菌是活的,那實驗的結果不就變成:你說它臭,它反而生的好?」我認為這是讀者的誤解。這樣的解釋就如同在小白鼠身上注射了藥物,結果小白鼠死亡並且長了大量黴菌因而認為藥效好。事實上該實驗的外在刺激是針對饅頭而不是黴菌,所要觀察的對象也是饅頭,因此該實驗的結果與過去的實驗的結果是一致的。

2003/3/24
作者為本報顧問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