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這次的實驗,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時間有一點長(共計十二天),以致於大多數的小朋友,並沒有很仔細地去觀察米飯發霉的變化,有點可惜。不過小朋友大都一致認為:「飯聽得懂他們說的話」,並且,覺得說好話和說壞話會對飯產生不同的影響,長出不同顏色的黴菌。
實驗一開始,我先讓小朋友看水結晶實驗的圖片,讓小朋友瞭解到,我們說的話和心裡想的念頭都是有力量的,好的念頭和話語會帶來好的影響,水結晶變得非常美麗;相反地,不好的念頭和話語則會產生不好的影響,使水不能產生結晶。之後便在三個班級同時進行實驗。
經過十二天的觀察,我發覺,說「謝謝」的飯上面所生的黴菌顏色都比較淺,白色黴菌較多;說「笨蛋」或是「不理它」的飯都會產生較多黑色的黴菌,產生的氣味相對來說也比較不好聞。
其中有一個較為特殊的情況:十三班「不理它」的那碗飯,放在「謝謝」和「笨蛋」中間。在實驗的第九天,飯好像被分成兩半的樣子,比較靠近謝謝的那一半,長出比較乾淨的白色黴菌;而靠近笨蛋的一半飯,長的則是深灰綠色的黴菌!到了第十二天,界線雖然不是那麼明顯,但是,依稀還是可以分辨得出。
大概是因為自己是新手的緣故,教學的過程中,總是會不自覺的因為學生不好的表現而微怒在心;也礙於學生人數太多,在給學生評語時,常常不能每個都寫得非常詳細,好好發掘他們的優點,並給予鼓勵。
經過這次實驗,我才發現自己給予學生的善意鼓勵真的是太少了!每天一句小聲的謝謝就能帶給米飯如此大的改變,如果一句誠心的鼓勵用之於學生身上,豈不影響更深遠?自此,我對小朋友說話的用詞變得更加小心,盡量用讚美和鼓勵來代替責罵,希望讓他們成長得更為健康,內心更加明亮。
實驗簡介
時間:2月10日至21日,共12天 地點:高雄縣新甲國小 老師:鄭舒云 學生:二年十三班36人、十四班35人、十五班34人 材料:米飯
實驗過程
1.每班放三碗飯並在上面貼標籤:分別為「謝謝」、「笨蛋」,第三碗飯不貼字,也不理它。
2.實驗方法:每一位小朋友每天至少要對兩碗飯分別說「謝謝」、「笨蛋」一次,沒貼標籤的則不理它。
實驗結果(12天後)
二年十三班——
「謝謝」組:三分之一的黴菌是綠的,中間還有白色和黃色的黴菌,有一種濕濕的樹林味道。
「笨蛋」組:有三分之一是黑色的黴菌,三分之二是綠、黃、白色的黴菌交雜。沒有什麼味道。
「不理它」組:一半黑綠色,一半灰白色的黴菌。沒什麼味道。
二年十四班——
「謝謝」組:飯的形狀很完整,但米飯本身已經有一點灰灰的,但上面的黴菌都是白色的,一點黑色黴菌都沒有。沒什麼味道。
「笨蛋」組:上面是橘色的黴菌,下面是黑色的黴菌。聞起來有一種刺鼻的藥味,苦苦的。
「不理它」組:一半是黑的一半是白色的黴菌。有一點酸酸的龍眼味。
二年十五班——
「謝謝」組:表面整片都是灰綠色的黴菌,但切開一看,上半部分的飯都變黑了。有水氣的味道。
「笨蛋」組:整個都是黑的。有很重的霉味。
「不理它」組:上面佈滿黑點。有點香菇、菌類的味道。
讀者來函
大紀元時報編輯,請停止登出「校園善念實驗特輯」,讓科學的歸科學,人文的歸人文。
自然科學的實驗是應該嚴謹而客觀的,並且在解釋上不該加入人文的意念,如果是加入人文的意念,就是怪力亂神。
大自然還是有一個不變的律,否則人類無法生存。
如103期「校園實驗特輯(五)──善解人意的饅頭」,饅頭是死的,反而黴菌是活的。那實驗的結果不就變成:你說它臭,它反而生的好;不理它,反而長的更好嗎?
不要再給大眾錯誤的引導,免得大家要不斷讚美政府諂媚領袖世界的偉人,那看會不會明天更好。
不滿的讀者2003/3/21
專家回覆—— 文/徐凱雄
1.對於讀者所言「讓科學的歸科學,人文的歸人文」,若其所稱之科學是指科學的方法,我認為人文領域的研究與科學的方法並不衝突,無須刻意去限制;相反地,人文領域的研究也非常重視科學方法的。若讀者所稱之科學是指自然科學的領域,我是無法認同讀者觀點的,因為知識領域的劃分,往往是按照人類當時對自然現象的認知而決定的,如物理中的電學與磁學因為更進一步的認識而發展為電磁學,並得以開展電磁波等相關的研究。
又如神經心理學的出現,是有賴於生理學、心理學與周邊測量工具的成熟發展,而能有效探討心理、行為與腦神經之間的關係。因此,我認為不應在科學與人文之間人為地劃下一道鴻溝。
2.「善解人意的饅頭」是大紀元時報「善念實驗」的第五個報導,此一系列的特輯是探討人的意念對事物影響所作的觀察與實驗。善念與惡念的標準也許在自然科學上不易定義,但這一系列的研究以讚美及批評作為外在正面與負面的刺激,具有明確的區隔。
此外,我認為其實驗的設計與方法是客觀、合理的,且結果在符合命題(如讚美可使饅頭不易發霉)的條件下是可重複的(歡迎讀者重複此一系列實驗)。尤其難得的是,此一系列的實驗將一個不易掌握的精神力量以非常視覺化的方式來表達,這是大眾與媒體所歡迎的。
3.對於讀者所言,「饅頭是死的,反而黴菌是活的,那實驗的結果不就變成:你說它臭,它反而生的好?」我認為這是讀者的誤解。這樣的解釋就如同在小白鼠身上注射了藥物,結果小白鼠死亡並且長了大量黴菌因而認為藥效好。事實上該實驗的外在刺激是針對饅頭而不是黴菌,所要觀察的對象也是饅頭,因此該實驗的結果與過去的實驗的結果是一致的。
2003/3/24
(作者為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為本報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