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1950年代,台灣出現不少源自日本旋律的歌曲;由於引介者用心篩選,幾乎支支獲得歡迎。其中由文夏先生選曲、填詞的「新娘悲歌」旋律動人,除有後續的國語版「濛濛春雨」外,繼而更有台語二版「寂寞的路燈」。
「新娘悲歌」唱出一位新娘的悲情告白,背景是:準新娘子在臨嫁前夕仍然難忘舊情,一心繫念久等不歸的戀人,只能暗自呼喚他的名字,卻無法改變現實命運。一時黯然神傷,手中的新娘頂戴也變得分外沈重;而窗外雨聲不斷,更增添幾分淒愴……
回顧早期台灣,一般人家為兒女安排終身大事大都經由明媒正娶,講求門當戶對;特別是女兒家,更必須依從父母之命,不得擅自作主。事實顯示,家長主婚未必真能促成琴瑟和鳴、白首偕老,卻不免拆散原本可能美好的姻緣,甚至釀成悲劇。
或許這都是宿命因緣,所謂的「由天不由人」吧!而新娘悲歌正是台灣早期的社會映象。歌曲中這位舊時代的新娘,很可能就這樣委曲求全、認命地嫁了出去。對e世代的台灣女性而言,這樣的悲歌早該是絕響了;然而遍處左鄰右舍、數以萬計的外籍新娘呈現的事實是:類似情節在中國、東南亞等相對落後地區,還在不斷上演!
原來1980年代後期以來,台灣社會日趨多元開放,婦女主權快速確立,在職場上既能與男性平等競爭,在擇偶條件上也轉居上風。部分處於相對劣勢的適婚男子,逐漸感受一偶難求的壓力。適逢全球化大步推展,異國婚姻媒介應運而生,憑藉相對於落後地區的擇偶優勢,順利為這些男子迎娶外籍新娘。
可想而知,這種有人譏稱為「買賣」的異國婚姻,背後一定不乏新娘悲情與辛酸。更遺憾的是,這類異國佳偶變怨偶的案例時有所聞,已然成為當前台灣的重要議題。
或許,很快會有人為這首舊曲填上新詞,成為外籍版的「新娘悲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