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99 期 2003/2/20 -- 2003/2/26 論衡【三舍漫談】
 
異鄉夜月下的外勞悲歌
三舍  (自由撰稿人)
 

熟知台語歌謠典故的樂迷或許知道,1948年有一首促成周添旺與楊三郎兩大詞曲名家合作因緣的名曲,就是「異鄉夜月」。原曲為他人所作,本來默默無聞;後來楊三郎先生偶然翻見歌詞,重新譜曲、傳唱,才賦予新的生命。

歌詞描述隻身出外的女子,對著東方明月吐露哀怨的心聲。伴著旋律,我們彷彿聽見女子的傾訴,說她在家鄉時,與情郎如何恩愛、從不分離;只恨命運作弄,落得人隔兩地、相見無期。多麼淒涼、感人的畫面!

回顧台灣脫離日本統治之初,由於施政者的失誤,全台居民生活反不如前,形同身陷水火;直到1950年代才逐漸恢復戰前的水準。這期間,時代悲劇一一出現,「異鄉夜月」反映的正是早期的本土社會現象。

當時一般家庭的生活困頓,生養兒女談何容易。加以重男輕女的觀念普遍,許多女兒家生小就遠離親人,成了童養媳;更多的是稍長就要負擔家計,甚至必須遠赴外地謀職。這些出外女子的遭遇不論幸與不幸,經常是有家歸不得;即使已有親密伴侶,也只能託付明月,遙遠寄相思。

所幸1970年代以後,台灣經濟快步發展,運輸通信設施漸臻完備,空間距離拉近,出外人縮地有方,思鄉情結大為舒緩。尤其社會價值觀轉變,兩性平權逐漸確立,女子可以不讓鬚眉,再不必如歌詞描述的那般可憐。

但是現在,類似的情景卻又處處可見了。原來外勞政策經開放多年,數以十萬計的外籍幫傭遍布台灣城鄉,照顧著主人家的一門老小。這些遠來的薄命女子為了改善家計,正長期忍受著人地生疏、骨肉離散、愛侶相思之苦。

這種苦,最近因著劉俠女士猝死,可能引發國人對外勞的反感,似乎又加重了幾分。我們重唱這首「異鄉夜月」,不禁心有戚戚焉。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