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96 期 2003/1/30 -- 2003/2/5 論衡
 
中國經濟成長(下)成長也是災難
張清溪  台大經濟系教授
 

中國高速經濟成長,1998年以後其實是嚴重灌水。那1997年以前的就沒有問題嗎?不是的,問題更大。簡單說,這個時期的成長,其實是帶著毀滅因子。


吃完財政吃銀行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政府仍依舊制由財政撥補國企虧損。但旋即出現鉅額的財政赤字,改革開放的第一年(1979),赤字即達170億元(人民幣)。為了解決方方面面的問題,1983年人民銀行改制,並完成「撥改貸」政策。

所謂「撥改貸」,是把原來由財政「撥」補企業虧損或投資需求,「改」由國企向銀行「貸」款。這一方面是為解決財政困難,一方面也要國企建立「償債」的責任。結果是償債觀念沒有建立,原來中央財政整合資源、支援企業的能力喪失,地方政府百花齊放、胡亂投資,不但浪費國家資源,也導致銀行壞帳直線上升,學界稱此為「吃完財政吃銀行」。


外國有加拿大 中國有大家拿

這個順口溜描述了「撥改貸」未能建立國企借款償債的觀念,反而造成官商勾結中飽私囊的現象。許多大型國營企業經營不善,照常理是不能貸款的,但因國企實質上扮演小政府的功能(例如,1990年代中期國企主持18,000多所學校,招收600多萬學生;旗下醫院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病床),倒閉將造成社會問題。於是,政府介入,強迫國營銀行貸款。這種不負責任的貸款,自然引發官商勾結,假公濟私,結果既不能培養還款責任心,也造成銀行呆帳。

地方財政自主,是從毛澤東時代就開始形成的制度。後來更在中央財政不能主導資源整合的情況下,各級政府乃至各單位,各自為政,投資一窩蜂。


地方財政自主 投資一窩蜂

在毛澤東時代,手錶、自行車、縫紉機等產品都是緊俏貨,價高利厚。開放初期,這些都成為投資熱點,幾乎每一個中等以上城市都建立自己的工廠。這種無節制的設廠,加上國外產品的更新換代快(如機械錶被電子錶和石英錶所替代),有的工廠還沒等開工,產品的市場壽命就已經結束。今天,這三種產品的生產能力閒置已經達到90%以上。還有,世界電視機生產能力7,000萬台,其中4,000萬台生產能力在中國,而整個中國的市場容量不到2,000萬台,生產設備閒置50%以上。這些投資都是從銀行獲得的貸款,哪有指望收回?

各地大量投資的結果,電力從1983年起就嚴重不足,許多地方企業只能「開三停四」或「開四停三」。為了鼓勵建設電廠,國家提出優惠政策,保證按商定價格收購。於是,全國「黨」「政」「軍」「公」「檢」「法」一起出動,各級電力管理部門與職工更是積極,一齊向銀行貸款興建電廠。十多年後,今日中國火力發電廠年發電時數平均不到4,200小時,低於全年8,760小時的一半;「過剩」發電量的投資額,接近8,000億人民幣。這些貸款怎麼有能力對銀行還款?這就是王永慶海倉電廠落敗的背景。但是,王永慶也不必傷心,歐美多少電力公司,挾其強大的政府為後盾,想在中國電力市場大展鴻圖,結果一樣賠本收場。


投資失敗 貸款變呆帳

這個被中國學界稱為「吃完財政吃銀行」的過程,就是中國改革最輝煌的年代,也是今天多少行業破產、生產能力閒置、投資無法收回、進而導致銀行壞帳比例高達50%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們說,跟蘇聯一樣,中國式的改革開放,成長本身就是災難。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