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95 期 2003/1/23 -- 2003/1/29 論衡
 
客家族群與您共存共榮
走出弱勢情結,重建客家文化,融入台灣社會。
本報訊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凡海水所到之處,就有華僑,有華僑之處,就有客家人」,是人們在形容客家族群分布之廣時,最常說的一句話。據說,客家人原是中原漢民族的一支,在歷史上,因逢戰亂而幾經南遷,客居他鄉,並逐漸向海外繁衍。目前分布在全世界的客家人,據說已達上億,而台灣的客家人口,則約有四百多萬人。

然而,由於客家人口占台灣人口比例相對較小,在政治、經濟、人數上皆屬相對弱勢,在強勢文化的擠壓與同化下,許多客家人在社會上為獲得平等發展機會,於是逐漸封閉母語,隱藏身份;使得客家族群在台灣儼然成為一個隱形族群。

十多年前,客家有識之士警覺到客家族群之存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遂發起「還我母語」及客家文化重建運動,喚起了客家族群的主體意識,並為客家語言、文化之復興帶來契機。

新政府執政之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於九十年六月成立,其施政總目標為達成振興客家語言文化、促進客家社會發展、建立台灣為世界客家文化中心,為延續客家命脈而打拚,使客家事務之推展有進一步落實的可能。

客委會主委葉菊蘭於上月中旬在「2002年全球客家文化會議」上致詞時表示,由於總統府和行政院皆很重視客家事務,今年度客委會預算將超過九億元,增幅高達129%。繼之,期盼多年的「客家電視頻道」,在眾人的千呼萬喚下,預計於三月份開播。這是否意味著,客家文化振興之路,在有心之士多年來的努力耕耘下,已然有成,前景光明?

國策顧問、客籍文學大家李喬說:「世界上的路都是人開出來的,沒有一條路已經在那邊讓你走。對於客家文化的振興,我的感覺就是:很自然就是有那麼一條路在那兒該走;有路,我們走,沒有路,我們開,就是這樣子!」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