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世事絕對的好壞、對錯或者成敗,實在無法斷言,畢竟我們所學所知有限,而且在浩瀚的歷史洪流中,我們只是有限的歷史存在。
由此想到近來備受爭議的建構式數學。根據媒體報導,建構式數學造成學生計算能力下降,理解力也沒增加;似乎採行建構式數學,引發了更多教育上的問題及爭議,甚至已被預料失敗的下場。
但誠如學者常云:「制度是長成的」,相信沒有任何制度或相關機制可以完全符合各個國家的地理條件或歷史文化;且就一個國家而言,由於各個地區均有其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及民眾需求,因此本來就不可能有放諸四海皆準或一體適用的制度。
制度適用的過程就如同拼圖一般,要找到能夠完全符合周遭花樣及形狀的拼圖,總是需要不斷地嘗試及付出一些時間成本;倘若不去嘗試,不付出時間成本,怎麼知道會不會成功呢?而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代價」吧!
站在沒有絕對好壞、對錯及成敗的歷史洪流裡,我們相信建構式數學的立意是良善的,「建構」強調的是「理解」的過程,是期望學生們能夠「知其所以然」。或許建構式數學與臺灣的學習文化仍格格不入;或許老師們對建構式數學的認知尚不清楚或是不同;也或許在台灣升學主義仍在的壓力下,建構式數學造成家長更多的負擔。但這不就是制度長成時所要付出的「代價」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