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最近教育部在大學校長會議提出報告,估計今年大學錄取率可達到88.7%,預估明年大學錄取率將達到110%。除外,近年人口出生率逐年遞減,去年18至21歲青少年約有152萬人,到民國100年時減為129萬人,依此推算,50年後大學階段的青少年人數將減少一半。
管制不能解決問題
為因應這些「問題」,教育部已規劃多項措施,包括:停止設立國立大學、管制大學分部擴增、對私立大學校院擴充予以限制、鼓勵大學整合或整併、高教資源由量的擴充朝向質的提昇、落實大學評鑑制度與提昇學習成果評量門檻。
教育部的報告認為「高等教育有嚴重的供過於求現象,因此必須採取策略予以因應」。這個報告有兩個嚴重問題,第一是低估了高等教育的潛在需求,第二則是試圖以增加管制來提昇高等教育的競爭力。
就第一點而言,正如同本專欄作家之一,台大經濟系駱明慶教授一再指出的,所謂「大學錄取率百分之百」並不等於「所有18歲的青少年都能讀大學」。舉例而言,今年台灣的18歲人口有37萬,以十多萬的大學考生除以37萬,也只有不到三成的比例。
低估大學教育需求
這個問題在於,台灣長期以來實施高中職分流的制度。根據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資料,九十二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的報名人數超過十六萬三千人,遠超過應屆高中畢業生的人數,主要是因為許多高職畢業生也參加考試所致,顯示高職生也有相當強烈的升學意願。換句話說,教育部強制將高中職人數限制在固定比例,既造成高中招生「供不應求」,以致「越教改,學生升學壓力越大」,又造成大學招生「供過於求」的煩惱,這只能說是「作繭自縛」!
教育部的報告也明顯低估了成人教育的需求。現在全世界都重視「終身學習」,認為是國家競爭力所寄。過去的高中職分流制度也造成了許多「想念大學,但沒有機會念大學」的遺憾,其中有不少人雖然現在不是「18歲的青少年」,但是仍然想一圓大學夢。問題是,教育部的諸多管制措施,使得大學無法在組織、財務、人事、績效考核上有足夠彈性,以充分運用在職教育與終身學習的需求。
忽略成人終生教育
政大企管所司徒達賢教授在最近一期的天下雜誌中即撰文指出,教育部近年來試圖將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與「教學型大學」,就忽視了例如商管、法律、藝術等強調本土型、應用型研究的學院。這些學院重視的比較不是研究成果的基礎性與國際化,但其研究成果又與教學內容緊密關聯,並且這些學院的在職專班可以成為大學的重要財源。但是在教育部「研究型」與「教學型」的分法當中,這些學院卻成了尷尬的存在。
教育部試圖用增加管制手段來提高大學競爭力,明顯是達不到目標的。舉例而言,又要管制大學分部擴增,又對私立大學校院擴充予以限制,希望「讓大家都有一口飯吃」,優勝劣敗無從產生,競爭力從何而來?從教育部而來的評鑑與考核制度,是基於官僚體系建構的標準,而非來自於消費者的「用錢投票」,如果這種方法真能提高績效的話,過去十年來在交通、電信、金融等部門的自由化也大可不必了。
放鬆管制,而非增加管制,是解決目前大學問題的出路。教育部實在可以只定義「研究型大學」,而對於其它大學,既然補貼已經力有未逮,何不在各種相關法令上大幅鬆綁,讓這些大學去尋求自己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