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朝野達成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共識之後,大學校數從十年前的50幾所,增設到如今的150多所,原本把守得滴水不漏的升學窄門,也如同堤防洩洪般,從以往的百分之十,驟然暴漲為百分之一百,甚至高達一百一十的超額錄取。雖說終於打破中國千年來「一試定終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偏狹形式,但是此種「供過於求」的大逆轉,倒也引起不少人士關心將引發「大學生競爭力與素質下降」、「學生不用努力就有學校念」、「私校將因招生不足無以生存」等等各種負面效應的隱憂。
大學的困境
民國18年,國民政府確定大學的任務為「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此後大學受到嚴格品質管制,大學生成為人見人羨的天之驕子,但學校也淪為「象牙塔」,無法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有鑑於此,83年實施的新大學法,規範大學的任務為「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等多元目標。此一改革趨勢,為未來大學教育的發展建構了一個新的基礎,希望大學從華而不實的知識高堂流入廣大民間,使更多人獲益。然而廣開大學之門以後,卻面臨了錄取率過高、學習素質下降的窘境。當初四一○教改聯盟發起人、國內教改元老黃武雄,就評此為政府政策錯誤。教改應當爭取的是廣設高品質國立大學,而不是技職大學與私立大學,現在絕大多數大學,都不是民眾想就讀的,優良的大學仍然屈指可數。校數的浮濫不但無法紓解原有的升學壓力,更造成競爭機制消失、學生學習不佳、教育部面臨大學倒閉、整併、管制,甚至考慮招收大陸學生等等的危機。
速成的弊病
人才的養成、學養的增長是個漫長的過程,絕對不是短期內學校的擴充,就能期待相對優秀的學生出現。中央大學單維彰教授在談到教育改革方向時,就拿IBM花了四年的時間,以一億一千萬美元,將計算之極速提高了十倍的進步。而加州為了提高孩童閱讀、書寫、運算的能力,耗資52億美金,在三年後,僅僅得到1到3個百分點這樣近乎誤差的進步。這說明了人才培養的艱鉅,實在無法與快速提昇的硬體設備相比。可悲的卻是人們常常為了效率、多量快速的生產,最先犧牲了品質,動搖了根本。
當錄取率破百以後,學生勤學、苦讀、負責的心態也隨之下滑。此時老師到底要參與併校、降低標準、提昇淘汰率,還是重編一套適合學生程度的教材?無論何種措施,可以想見這些努力都無法在短期內達成,而原有的優秀大學仍然炙手可熱,升學壓力無法降低。恐怕大學各校將會歷經慘烈的陣痛與震盪後,才能找出一條平衡的可行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