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91 期 2002/12/26 -- 2003/1/1 論衡
 
補貼的陷阱
劉孟奇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在台灣的原住民議題中,有不少道德面的弔詭。有位朋友提醒我,當我們討論核廢料問題時,不能只看到核廢料,還必須看到國家補貼當地原住民社區所造成的影響。台電核能後端營運基金今年即對蘭嶼編列捐助費三億七千萬元,其中有三億六千五百萬元直接補助蘭嶼鄉。蘭嶼鄉戶籍人口有3,167人,平均每人獲得補助115,251元。


補貼有理也有陷阱

核廢料既然存放在蘭嶼,賠償當地居民是天經地義的的事情,但是這些補貼卻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果。根據朋友的觀察,近半個世紀以來,台灣原住民的酒精依賴問題日趨嚴重,其中少數的例外之一就是蘭嶼達悟族。然而,近年來達悟族人酒精依賴現象亦急劇增加。不少人指出,蘭嶼核廢料儲存場設立後,達悟族人罹患腫瘤的情形日漸惡化。

核廢料一向被認為是造成病變的元兇,但是另一個極可能造成腫瘤病變的原因,就是補償的金錢所轉換成的致命酒精。

達悟族人所遇到的困境,在當代資本主義的發源地也同樣發生過。社會經濟學家博蘭尼(Polanyi)在《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這一本書中即指出,當農業革命在英國發生時,造成土地的市場化、流動化。雖然就長期而言,市場經濟提高了人均所得與平均年齡,但是在當時,卻也破壞了傳統生活方式中透過「園圃、放牧權、拾穗的鵝群、在公有地上的一頭牛或騾子」等風俗習慣所提供的實物失業保險與社會安全制度。


英國已有先例

當時有許多英國農民被拔掉了傳統農村生活的根,但是當他們面對「勞動市場」中的風險與不穩定性時,新的社會保險機制卻尚未成熟。一旦經濟衰退造成失業,他們只好回到鄉村教區,依賴救濟為生。為了協助鄉村教區面對「救濟貧民」的問題,英國不少地方於十八世紀施行濟貧法,以麵包的現行售價為標準,對工資予以補貼。

但是,這種以公帑補貼雇主勞動成本的作法,卻造成只有接受救濟的人才能找到工作的情形,以致依賴救濟的貧民日益增多。由於那些試圖自立更生的人難以找到工作,因此,他們只有犧牲自我尊重,設法獲得救濟,其後果就是在勞動階層中普遍出現道德墮落、尊嚴淪喪、失去工作意願的情形。


給魚不如給釣竿

濟貧法的故事或許可以對當前原住民的困境產生一些啟示。從一方面來說,在國家力量的推波助瀾之下,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受到市場經濟的強烈衝擊,不管是狩獵文化或部落土地所有制,幾乎都被摧毀殆盡。從另一方面來說,由於原住民被視為「弱勢族群」,國家經常施以父權式的保護性補貼,而這些補貼反而造成扭曲依賴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使得原住民難以在變化的世界之中建立新而自尊的文化,更造成酒精依賴這一類的問題日趨惡化。

當務之急應當是必須設法將目前的國家補貼從純粹救濟性轉為教育投資性質,並在恢復原住民文化自尊與活力的前提之下,建構原住民自己的教育體系,大量培養具有能力運用休閒遊憩市場獲取資源的專業人才,從中讓部落經濟自立,不再依賴國家的救濟性補貼。這樣的途徑或許困難重重,但是卻能夠讓原住民族避免在補貼的依賴陷阱中繼續沈淪。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