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require '../adsleft.htm';?>
請談一下您對國內音樂教學方式的看法?
陳:我發現國內教學追求「速成」,速成的壞處在幾年內可能看不出來,但十年以後你再來補救,就來不及了。
台灣學生到了國中之後,幾乎只學習比賽、考試要用的曲子,其他都不用學了,因為對考試沒幫助,這樣一路考到大學,當然就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可言。
在國外,教學很講求邏輯,一定會告訴學生一個原則性的東西,當然,也不乏堅持一定要如何詮釋的老師,但他一定會告訴學生,他為什麼堅持要這麼演奏。這雖然沒有什麼不好,但卻不見得適合每個學生,因為老師除了一個星期上一堂課之外,其餘的90%則完全靠自己的練習。同一個老師的十幾個學生,水準很容易就看得出來,不像在台灣,因為求速成,差異反而就不是那麼大。
您在許多地方開過大師班,是否談一下您的經驗?
陳:我在許多地方開過大師班,發現華人地區學習的共同特點就是追求「速成」,這不單只是台灣才有的現象。不論是在舞台上,或是考試、比賽,都已經形成這股風氣。
但藝術,不是只有一次、兩次在台上的完美演出,演出生涯也不是短短一年兩年,而是一生的。許多學生為了一個比賽或是一項考試,一首曲子練個半年、一年,只為了短短幾分鐘的完美演出。然而,隨著年齡的成長、成熟度的增加,對於同一部作品會有不同的視野和認識,長時間專磨一首曲子是很難獲得這種體驗的。考試、比賽可以是種鼓勵的方式,甚至也可以是一個練習的目標,但基礎和練習的方法,終究還是最重要的。
您是否針對國內教育界此種情形,建議解決之道?
陳:我的建議是除了在學習音樂之外,也要去培養欣賞音樂的習慣。先不論家長讓小孩學音樂的目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是要讓小孩除了學音樂之外,要能喜歡音樂、多聽音樂,才能真正的深入音樂的境界,而不是像在做功課般的乏味。很多家長逼孩子逼得很痛苦,小孩子也練得很痛苦。在國外,小孩子跟家長一起去聽音樂會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孩子被音樂所感動了,學習起來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的。音樂欣賞,應該是學習音樂最基礎的教育之一,缺乏共鳴的學習是不正常的。
您是否能談談您的教學規劃?
陳:我是在13、14歲的時候到維也納留學的。從還是學生開始,我就有一些演出,並且獲得許多歐洲聽眾的肯定。當我的演奏受到國際肯定之後,開始有些音樂學院邀請我去任教,然而我一直有個希望,就是將這一份經驗傳給下一代的華人。
對於我的教學工作規劃,我則希望能在整個華人地區定期的開講座、大師班之類的課程,將我自己的舞臺演出的經驗傳承下去,這是學生平常學習不到的。學生平常可以固定向一位老師學習,再定期上這樣的課程,學習效果會非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