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83 期 2002/10/31 -- 2002/11/6 論衡
 
慈悲與寬容
張清溪  台大經濟系教授
 

「慈悲與寬容」是書名,李前總統說是建設台灣的最高目標;這也是許多人理想的人生哲學,怪了,它也是自由市場的精神。

李前總統最近出版了一本他的演講文集,名為《慈悲與寬容》。慈悲與寬容,這是前總統李登輝的主張?他不是一向被認為「意志堅強、恩仇必報」嗎?


沒感到痛 不覺得被侮辱

回顧過去十幾年台灣民主政治的演進,可說是驚濤駭浪、險象環生、峰迴路轉。主持這場變革的前總統李登輝,在他主政十二年間,受到許多舊勢力的壓迫、體制外的衝擊、各界的批評、甚至辱罵。在接受《Taiwan News總合周刊》專訪時,李說他就是「憨憨的」,對別人的批評,「沒感到痛、不覺得被侮辱」。如果不是這樣,大概也很難活得過來吧。

在新書發表會上,他說建設台灣應該以「慈悲與寬容」為最高目標。這或許有它的政治目的。但撇開政治不談,說要把一個國家建設成「慈悲與寬容」,能不令人動容嗎?這不正是民主、自由的精華嗎?民主就是多樣性,容忍異己;而維護自由就是「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誓死維護你說出意見的權利」的大勇精神。


寬容的科學 還包含同情

什麼是「寬容的科學,還包含同情」呢?做夢也想不到,居然是冷酷的「經濟學」!你一定不相信,是吧?

史帝文.藍思博(Steven E. Landsburg)在他的一本通俗經濟讀物《公平賽局:小女孩與經濟學家老爸的對話》(Fair Play: What Your Child Can Teach You About Economics, Value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1997) 的第一章,就這樣寫:Economics is the science of tolerance. Economics breeds not just tolerance but compassion. (經濟學是寬容的科學。經濟學不僅孕育出寬容,還有同情。) 他在書裡利用與他九歲女兒的對話,來討論了經濟學比較少人觸及的公平問題。他解釋在自由市場裡,人各有志,每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選擇,不表示誰的一定比較好;但各人的選擇,也要各自負責。

為什麼這就是寬容與同情呢?因為立基於自由市場的經濟理論,個人的選擇自由,是經濟學不可侵犯的最後基礎。自由的真義是不要國家干涉,但人際關係中,不論是分工、交易、或僅為理解經濟學,也要互相寬容,體諒別人,從他人的角度理解他的選擇。這樣,公平就在其中。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