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我們在做一件辛苦的工作,而且是一件需要耐力的工作。」自從地動之後,有了清圳想法的村幹事廖學堂,不時就抽暇到曾經嬉戲的水圳察勘,逐漸的他有了一個結合地力與社區意識的想法,那就是發動公工。
祇是久未舉做的公工,有可能再運作嗎?
他連連的對著自己打問號,然而想為村人做事的心緒阻住了他的許多狐疑,清圳的道路雖然不知是否可行,但總要試著踏出第一步。這樣的願景,終於在一次台北市府官員的巡視與關切中,獲得了善意的迴響-他獲得了四萬元的補助費。
拿著這不意想的四萬元,廖學堂趕緊到南投採購一些必要的畚箕、圓鍬、十字鎬等清圳工具,這樣的熱忱,也漸引起村人的注意與參與,雖然背地裡還有人不以為然的譏說:「吃飽太閒,做這沒路用的代誌……」
在複雜交錯的煎熬與期盼中,前農田水利會小組長也是水圳末代組長的池文錦來了,早期水圳巡圳員張萬秀來了,最後連常在嘴上嘀咕兒子放著正事不做的父親也拿著鋤頭來參加,八仙村的大人和小孩如同鼓了氣的汽球陸陸續續的加入公工的行列。
八仙村的居民真的動了,他們要為曾經孕育過他們的田地的古圳盡一些心意,他們也要為他們村裡的一個憨囝仔憨村幹事圓夢。(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