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近期,行政院經建會和內政部一前一後都對台灣民眾生小孩興趣缺缺的現象,同感憂心。於是,在當今失業率居高不下之際,仍然勇敢地提出「激勵生育」政策。不過,兩個中央機構不約而同都想用「津貼」、「減稅」政策來誘引,內政部甚至傳出曾討論以課稅「懲罰」能生育卻不想生育者。
儘管政府苦心積慮、未雨綢繆,可是輿論的反應都是澆冷水,咸認目前曝光的政策搔不到癢處,成效鐵定不彰。原因可能很多,諸如青少年叛逆、作奸犯科者眾,不但未能帶給父母安慰、快樂,反而讓父母從小孩一出生就得擔心受怕。 近十年來,青少年飆車滋事,暴走族亂砍、亂殺,縱火、輪暴、甚至砍殺父母等逆倫事件頻仍,而吸安、吃搖頭丸更是稀鬆平常。各界對此課題雖都非常重視,但除了一再強調家庭和學校教育重要外,似乎並無良方。
「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是句廣告詞,而音樂、藝術等也確實被認為能陶冶性情。不過,以音樂來說,當前青少年熱衷流行歌曲,各類搖滾樂曲在偶像歌手帶動下深入青少年心坎,每次演唱會都人山人海,搖啊!喊啊!晃啊!聲響震天形成擾人的噪音,日前歌壇天后阿妹的演唱會已引起附近居民抗議。青少年在此種環境下,除了短暫性情緒解脫外,真能獲啥益處嗎?
音樂是如此,其他如美術、舞蹈等藝術,對青少年性情的陶冶效果又是如何呢?在民主自由社會裡,「率性而為」已成常態,美術、繪畫愈來愈往光怪陸離之路走,缺乏內涵的創作又如何充實青少年的涵養呢?當前的文化形式恐怕難以填補空虛的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