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1951年生於台中市,為已故前輩藝術家陳夏雨先生之三女,1972年國立藝專畢業後便自行研究抽象藝術,及創作迄今。
自1984年第一次個展起至2002年止,先後受邀在國內外舉辦個展十餘次,並常參與國際性重要聯展。自1984年獲台北市立美術館首屆新展望獎及1989年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創作獎,多次獲甄選至國外各個不同的藝術村創作,作品已獲國內北、中、南三美術館、帝門基金會及許多國內外人士所收藏。
刻在台中縣清水鎮科元藝術中心,與雕塑家蔡志賢舉行「鐵墨雙個展」的抽象畫家陳幸婉,在她的最新水墨作品中,呈現出難以言喻的柔和圓融。這和她之前因身受異國文化洗禮,作品拌合東西文化所表現的衝突矛盾性有很大不同。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她有這樣的昇華蛻變?
時代洪流 染著人心
陳幸婉追求美的性格深受父親陳夏雨──著名的台灣前輩雕塑家的感染。她表示,藝術的創作就是藉著個人的藝術語言,抒發心中的情感。一個藝術家的境界高,作品中就能表達出昇華的情感。但是如果創作者陷在情緒中,將現實生活中沒辦法解決的、發洩的情緒,全部轉化成作品,藝術創作就淪為一種個人宣洩的管道。尤其現代講人性解放,藝術的創作變得無所顧忌,有許多作品藉由感官的刺激來發洩,有的作品甚至是血淋淋地,相當可怕,不知道美在哪裡?
隨著時代的大洪流,陳幸婉原本也認為藝術是隨個人所需的表現,只要做得徹底,就是好作品。因此,她也會在創作時充分發揮生活中不滿足的情緒。喜歡各種不同藝術形式表現的她,幾乎看遍了國內外頂極的繪畫、電影、舞蹈、音樂等作品。當時的感受是「有的真的是讓你感到很刺激,短時間內會覺得很過癮,做得真是淋漓盡致。」
內心深處 期盼昇華
其實早在90年代,陳幸婉開始到國外生活,在觀摩與自省中,她就逐步地意識到現代藝術一窩蜂朝向頹廢、世紀末風潮的表現,並不是她真正喜歡的。在這個價值觀混亂的世界,她想要追求事物內在的、純淨的、真實的一面,尋找真正的智慧。
2000年在學長的介紹下,陳幸婉開始修煉法輪大法。她說,修心的過程中,慢慢地把不正的念頭、癮好去掉,感到整個人的昇華。不管在心靈、身體、腦子的空間,都覺得清澈、平靜多了。她說,過去常常心裡頭都塞得滿滿的,或情緒容易受到外在的事物影響。然而,現在用修煉的法理來衡量,在起心動念時,不但自己可以主導自己,也擁有了智慧來對待一切事物。反映在創作上,最近創作時的純度、準確度、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也都不斷地向更高層次提昇。
例如,陳幸婉的水墨畫,向來都是黑白分明,筆裡面不帶有層次的。因為在過去,她想要追求絕對的黑白對比,以及線條、塊狀結構的準確性,淡墨對她來說,是一種讓畫面更好看的修飾,是要去除的。
修煉後,她開始讓自己退後一點,也聽聽其他的聲音,寬容的心境無形中也影響了創作。現在光是有力的、很黑的墨對她來說,已經有些單薄,雖然看起來較強,但她不再只要全然外放的力量。於是在這一階段的創作裡,她開始運用淡墨,作品表面上變柔了,但內斂的力量卻反而加強了。朋友形容陳幸婉的近作為「在以往的剛強中顯出柔氣,有一種剛柔並濟的和諧美妙,如泥入水臻於化境。」
形式單純 意境高超
中國古代藉由人物、山水、花鳥蟲魚來表達意境、精神的傑作,至今仍被後人欣賞與模仿,為何現代的藝術家往往都強調突破形式的束縛,而沒辦法像古人那樣創作呢?
陳幸婉表示,雖然古人藉著有形的山水、物體來表達意境,但畫作所達到的境界,後人實在難以逾越。她說,如果我們能夠回到那樣的山水間、單純的人事物,回復古人那種真的本性,很可能就能以這麼單純的形式來表現美,而又能呈現出高超意境。
(參考資料:胡永芬,「在銷解與重建之間釋放能量──談陳幸婉的創作」,藝術家,民89年7月,p.503-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