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80 期 2002/10/10 -- 2002/10/16 論衡
 
泛政治化
從涂醒哲事件談起
張清溪  台大經濟系教授
 

台灣的媒體喜歡炒作新聞。最近炒作的題材是衛生署涂代署長的所謂「性騷擾案」。許多媒體除了扮演起法官的角色外,還先判後審。等到發現是屠主任而非涂署長,真相大白後,原來言之鑿鑿的高論,竟然是荒誕不經,更可能涉及毀謗,要吃官司的。在這個荒謬的過程中,有一個插曲可能不大引人注意,就是有媒體對讀者做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人相信媒體的煽情報導,紛紛作出錯誤的判斷。


科學與價值判斷

意見調查,要調查什麼呢?問他們什麼是事情的真相?還是要問讀者對官員的信賴度?

要想從讀者那裡調查出事件的真相,這大概是緣木求魚吧!媒體有許多無孔不入的記者,都一再重演羅生門了,讀者所知的又無非是從媒體得來的,媒體怎麼回頭來問讀者呢?讀者能提供媒體不知道的,大概只有他們對官員的信賴度吧。但這個信賴度從何而來呢?難道不是媒體嗎?說來說去,都是媒體的意見。媒體怎麼能再用讀者調查來支持自己的意見呢?現在,真相大白了,證明媒體預設立場,錯得離譜!

這裡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就是有些問題是不能用「多數決」的。這些問題我們稱為「科學」問題,或說是「實是」(positive)性質的問題;因為它們是有「對錯」、有「是非」的。涂署長有無涉及性騷擾案,就是這種問題。這時可以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縱使一千萬人說有,只有一人說沒有,要真的沒有,還是沒有,不可能「眾口鑠金」的。要問眾人意見的,是有關「價值判斷」問題,或稱「規範」(normative)性問題,例如,「你喜歡涂署長嗎?」


政治與泛政治化

事實上,涉及規範性問題時,包括絕大部分的公共決策問題,最終是要用「數人頭」來解決,也可以說是「政治」解決。例如「你喜歡涂署長嗎?」或「你相信涂署長嗎?」這種問題。但是,未能盡量讓「是非真相」公諸於世之前,就迫不及待的問這種「規範性」問題,也就是在「實是」問題弄清楚之前,就冒然用「政治」手段解決,我稱之為「泛政治化」。媒體不努力先把問題弄清楚,就去調查讀者意見,正是犯了「泛政治化」的毛病。

一般人認為「把問題政治化」稱為「泛政治化」。其實,大部分問題是政治問題,或者說,大眾關心的問題大都有政治層面。舉個例子,要不要建核四,就有政治層面。核四當然有許多科技、經濟的專業層面,但最後要不要建,涉及每個人對安全的評價,這是個人的價值判斷,只能大家來表決、數人頭的方式決定。這可以在立法院表決,如果問題夠大,當然可以用「公民投票」。這都是「政治」解決。但是,無論哪種表決,事前都應該把各種專業層面向大眾盡量說明清楚;否則,不問是非曲直,逕用表決,就是「泛政治化」了。

媒體不去了解真相,反而預設立場左右讀者;在真相未白之前,又去調查讀者意見,即使只問「你信任涂署長嗎?」這類問題,都是「泛政治化」了。這樣的結果,難免錯誤啦。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