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本報69期9版刊出的〈來買山東饅頭喲〉一文,黃德芬在描述這家饅頭店的溫馨點點滴滴之後,特別闢一小欄記述做可口饅頭的「撇步」。當中說到做饅頭的秘方之一,是不用發酵粉而用老麵(即當天剩而放到隔天的麵糰),因為它是天然發酵的,吃到口中與唾液混合產生的風味不是加糖可以取代的。這項秘方一說破,別人就可利用,不會有困難。不過,另一項撇步「揉麵的次數」,可就只能意會了。它涉及「多少份量、要幾次可達最佳狀態」,多了、少了都達不到最佳狀態,而往往也就只有那麼「一點點」的差別,味道也就「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了,而老師傅「一過手」就知道呢!黃小姐「隔行如隔山」、「吃到嘴裏才算數」的感嘆,真是良有以也!
只可意會不能言傳
這個故事告訴我的是,真正珍貴的秘方就在於那個「動作」,即使可以用口說出如何扭、如何揉,以及次數多少等等,實際上「恰到好處」言傳不得,並非當事人故意藏私,而是「不知怎麼說」啊!說不定連當事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扭、如何揉的呢!這個故事讓我立即想到1984~87年日本松下電氣公司開發家用自動烤麵包機的故事。
話說松下公司當年所欲模擬的做可口麵包「技巧」並未失傳,亦即老師傅還在人世。松下公司的開發人員利用X光分別照射大師傅和機器揉出來的麵糊,嘗試比較其異同,卻得不出任何要領。後來,開發人員親自跟隨大師傅從頭開始學習搓揉麵糊,終於發現大師傅不僅有拉扯動作,還有大師傅自己也從來不知道要說的,當然自己也沒察覺到的扭捻動作,而這才是決定烤出來的麵包是否可口的關鍵技術。
雖然松下公司幸運地開發成功,還是經歷了一段艱辛過程,並利用實際模仿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方式,才勉強成功,這也間接印證過去「學徒制」的可貴,相對也反應出電腦及現代科技的速成模仿之不道地。其實,我們也可合理懷疑松下麵包機烘焙出的麵包,應比不上老師傅的手藝吧!
做中學還是較實在
三百多年前,義大利一位識字不多,名為史特拉底瓦里的木匠,例行生活中製作的小提琴,被認為是琴中極品。歷年來不斷有人應用顯微、化學、數學、電子學等等現代尖端科技,嘗試複製或製作媲美該小提琴,卻都沒成功,主因不在材料,而是不知如何重複製作技巧。這些事例不都顯示技術其實是無法速成的嗎?連一項小小的技術都不可能完美複製,自大的人類竟然異想天開要複製複雜萬端、神秘無比的「人」!即使有人自稱複製成功,那也不是真的「人」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