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72 期 2002/8/15 -- 2002/8/21 自然人文
 
尋找失落的三峽染
白宜芳‧謝恩  
 

走訪三峽話藍染

走在三峽的民權老街上,不知您可曾留意頹圮的紅磚牆樓上,一個個已然斑駁的「染坊」匾框?您可知道,「藍染」曾是三峽盛極一時的產業?


得天獨厚 染業興盛

三峽位居大嵙坎、三角湧、橫溪三河交匯之三角洲,昔稱「三角湧」或「三角躅」。由於是馬藍染料植物的主要產地,又有三角湧的良好水質,再加上淡水河的水運發達,從下游運布匹至此染色,再順流運至萬華,使得清末之際的「三角湧」,成為北台灣最重要的染布業中心,貨品不但銷至全台各地,更大量銷往廈門、漳州、福州、上海等地。

在三峽染盛行之時,連三峽本地的秀才陳嘉猷、林金井等人都開設了染坊,更有外地商人遠道來此經營,其中包括從大陸安溪渡海而來的商人林致遠等,當時染業興盛的狀況,由此可見一斑!


西風東漸 染坊凋零

今日民權老街一座座街樓上,仍能看到「林榮祥染坊」、「成和染坊」等匾牌,而昔日匾牌最華麗的「金聯春」染坊的樓牆上,還留有「本染坊不惜重資精撰原料嚴督加工製造發售」的橫批,說明當時嚴謹敬業的生產態度。

可惜因歐洲化學染料的銷入以及西洋文化的入侵,這項傳統工藝在日治時代中期,就已逐漸失去它的顏色,最後是連一家染坊也不剩了。


現代藍染記

曾經輝煌的藍染工藝在三峽已沈寂近百年。然而祖輩的基因以及三峽人體內與這片鄉土相連的血脈,使得曾經失落的三峽染再現生機。


傳統藍染技術復原

三年前,「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了「三峽傳統藍染技術復原工作團隊」,開始尋找失落的三峽染。

他們隨著長期從事染織工作的教授、老師們,親自上山認識、採集藍染植物——馬藍(俗稱大青),一次次歷經採青、浸泡、打藍、建藍的過程,讓久違的傳統染液再現三峽,然後運用老祖宗傳沿下來的縫染、絞染、夾染、臘染方式,親自染製出一件件自然又美麗的藍染衣物。 


生活因藍染而豐富

目前投入三峽染復原行列的朋友,主要包括退休老師、家庭主婦及教育工作者,他們的生活,因接觸了三峽藍染而變得豐富起來。

他們選擇自己喜愛的花樣,親自用雙手染出衣裝上獨一無二的藍,也染製自家用的手帕、領巾、帽子、掛飾、筆筒套、面紙盒、門簾、桌巾、寢具等等,快樂又自信地享受創作所帶來的充實感、成就感。同時藉由這項古老的技藝把一種樸實、自然、原始的美,融入生活中。


美的經驗無處不在

推動三峽染不遺餘力的王淑宜老師說,在這三年摸索的過程中,經過多次研習課程、實際操作,以及讀書交流切磋,這群藍染同好不但在染色技法方面愈來愈純熟,連身上的氣質與對「美」的鑑賞力,都在不知不覺中提昇了。

「對某些著迷於藍染之美的家庭主婦來說,連上菜市場買菜,都成了一種美感經驗的來源。她們的目光會流連在菜市場中任何一個美好的圖案上,思索著如何將這些圖案化成藍染布料上那串藍色的美麗!」王淑宜笑著說。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