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是什麼樣的情懷、什麼樣的力量,促使龍鷹先生畢生致力於雉科鳥類的研究與保育?
張漢欽先生(龍鷹)童年時,常夢想長大後能擁有一座農場。小學二、三年級時,有一次到同學家玩,看到他家中的鸚鵡,那璀燦絢爛、耀眼奪目的美麗羽毛,深深吸引著他,從此埋下了與鳥兒不解之緣的種子。一九八一年的夏天,一隻在山產店角落,奄奄一息、待價而沽的受傷帝雉,更引領著他走入了美麗、高貴的雉科鳥類世界中。
結緣美麗帝雉
救回受傷的帝雉後,龍鷹意識到鳥類醫藥常識的重要,於是他全心投入珍禽鳥類疾病、生態及培育的研究中。
二十八年來,龍鷹默默地努力,已成為國際鳥會雉科的權威。曾經成功的復育出數種瀕臨絕種的珍禽,目前為了配合保育法的實施而暫停復育。他讓瀕臨絕種的原生純種帝雉重現於碧涵軒帝雉生態館,全台灣平地只有在此才能一睹高貴、器宇非凡的原生純種帝雉的風采。
保育不遺餘力
二十幾年前,龍鷹耳聞生長在喜馬拉雅山脈的美麗稀有珍禽——棕尾虹雉,竟被當地土著當成美肴上桌,十分震驚,基於保育的心態,加上之前聽過有關棕尾虹雉的美麗傳說,於是他決定想辦法把虹雉帶回來。當了兩年建築工人,賺取到足夠的旅費,他和兩位朋友從高山上搬運六隻虹雉下山,為了減壓,每隔一百公尺(垂直距離),就得休息十天,抵達台灣時,已經過了一年又三百三十二天的時間了。
同時是珠算老師的龍鷹,雖擁有碧涵軒山莊-珍禽鳥園(台灣國寶鳥——帝雉的故鄉),但他並不以目前的成就為滿。他認為保育瀕臨絕種的稀有珍禽,提供良好的教育題材,讓下一代更懂得愛護動物、扶持弱小,培養更健全的人格,是個神聖的使命。如此使命使得龍鷹在困境中依然堅持他的經營理念——以鳥類生態教學替代營利為目標。
感佩於龍鷹先生的高貴情操,您可曾想過心中的神聖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