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顯示,2002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較去年同期增長7.8%,比原來預計的要好,整體經濟的表現呈穩中略升態勢。不過,在亮麗表現下卻藏有不少隱憂。
雖然私營企業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卻仍不足以提供下崗職工再就業的需求;國有股減持計畫喊停,北京政府已無法透過股市來拯救國營企業,又不能將大型國企出售外商,因為這將牽涉到中共經濟體制本質的敏感問題,且若被外商購入進行企業重整,勢將引發大量失業人口。此外,更有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這些就業的壓力是北京政府難以解決的。
難解的就業壓力
儘管2002年上半年中國大陸的外貿表現不錯,但對於全年外貿形勢,還不可過於樂觀。美國經濟是否真的復甦,都還不確定。此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仍盛行,國際貿易摩擦不斷,不少國家應用檢疫標準、保障措施、反傾銷等手段對中國的進口貨物設置障礙,均威脅其外貿出口。而且在上半年快速成長的固定資產投資中,大部分是其政府在基礎建設上的支出。這些投資未必符合經濟效率,而且由於財政支出的壓力,導致逐漸要靠更沉重的稅率來支撐。
在加入WTO後,中國關稅必須年年調降,今年上半年,關稅指標嚴重落後,自七月一日起,中共當局展開嚴查帳冊行動,中共財政既要顧及歲入,以便歲出,又要顧及企業利潤、刺激國內消費及外商優惠措施,乃呈現多方面的矛盾與困難。目前大陸民營企業所得稅為33%,外國企業的所得稅率依地區別及投資種類不同約在15-24%之間,但是,因為加入WTO後外商與大陸企業同享國民待遇,兩者的稅率將在2年內統一為33%。此一做法將影響外資進入中國的意願,進而會影響未來外資進入中國的速度與數量。
貧富不均依舊嚴重
2001年中國大陸金融機構的人民幣存款中,80%的存款屬於不到20%的人口所有,顯示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依舊嚴重。由於職工下崗問題,加上住房、醫療及教育問題等多項改革正在推行,居民未來需要承擔可觀的費用支付,因此要刺激消費實在不易。由此顯示,消費者物價低落,居民支出保守,是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太慢所致,因此增加就業,提高所得,才是促進其內需增長的關鍵,也是未來中國大陸經濟持續成長的重要因素,而這也正是其最難解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