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早期描寫愛侶戀情的台語歌謠,最為溫婉、柔情,不帶哀怨又不肉麻,符合情人節浪漫氣氛的,當推1949年楊三郎作曲、林天津作詞的「黃昏再會」。
歌曲透視公園的一角,呈現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生動畫面。我們彷彿回到民風淳樸的年代,看見純情少女喜見情郎那種含情脈脈、欲言又止,不敢輕易表露真情的模樣;也感受她對婚姻滿懷憧憬,期望能天長地久、永浴愛河的心聲。好一對神仙美眷!
在那個年代,情侶約會不外散散步、看看電影、喝喝咖啡。當時西方「情人節」尚未引進,也沒有情人廟;不時興送花、送卡片,更沒有手機傳送短訊,有的只是遞遞紙條、寫寫情書。但崇尚真情實意的戀愛觀,仍是主流。 在那個年代,「自由戀愛」或私訂終身的案例固已存在,但媒妁之言仍是常規。大多數青年男女都先經提親或「相親」安排,才開始正式約會、定情,進而談論婚嫁。
在那個年代,當然還有舊社會遺留的習俗;譬如有人就以傳宗接代為由,堂而皇之的享受齊人之福。但大多數還是兩姓聯姻、百年好合,少有「婚外情」的困擾。
後來時代進步,社會開放,先是媒體「紅娘」出現,傳統「相親」式微,青年男女逐漸不用旁人說媒。繼而「同居」、「試婚」、「換妻」、「未婚育子」等一一出現,乃至有網路時代的「援交」或「一夜情」等詭異風潮。影響所及,不僅未婚男女對愛情缺乏定性,甚至長年夫妻都不免同床異夢,難以白首偕老了。
欣逢七夕佳節,我們看看政治人物層出不窮的緋聞事件,想想風動草偃的後續影響,感慨之餘,謹許下宏願: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更願天下眷屬都是有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