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今年5月份,杭州市蕭山區博物館首次公開展示了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成果。經過考古學家反覆研究分析推斷,該遺址出土文物年代上限距今八千年,是長江下游迄今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而且它的器物特徵不同於長江下游地區已知的各支考古文化,是一支全新的、獨立的文化類型。
1936年,距今五千年的余杭良渚文化出土;1959年,距今六千年的嘉興馬家文化現世;1973年,余姚河姆渡文化的發掘,更是追尋到七千年前的歷史,當時有人斷言,河姆渡是江南新石器文明的「根」。如今跨湖橋遺址的發現,將江南文明史從此又改寫。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八千年前的跨湖橋遺址出土的彩陶、骨針等製作工藝,居然超過了一千年後的河姆渡文化。在此遺址,河姆渡有的,它有;河姆渡沒有的,它也有。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器物有很多,其中,跨接肩頸雙耳罐、大寬沿直腹豆等陶器形態,為浙江省其他遺址所未見,陶器上普遍發現的彩繪、鏤空等裝飾,也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
大批彩陶殘片出土,僅復原的就有150多件,數量上遠遠超過河姆渡遺址,而且陶器壁層勻薄,造型圓潤,顯然使用了慢輪製陶,而七千年前河姆渡人的製陶,則是百分之百的手工製作。不僅如此,遺址中還發現了黑陶器皿,製作黑陶需要較高的窯溫,技術難度大,在河姆渡文化中未曾發現,而因黑陶而著稱的良渚文化,比跨湖橋晚了整整三千年。
令河姆渡文化聲名大噪的稻穀、骨耜(農具),在跨湖橋遺址都有出土,這不但將長江下游種植水稻的歷史提前了千年,而且證明江南先祖當時已經擺脫「刀耕火種」的原始階段,進入耜耕農業時期。遺址中發現的一枚骨針,最大直徑2毫米,針孔直徑更小於1毫米,可謂巧奪天工。它採用的雙面鑽孔技術,較之河姆渡文化的單面鑽孔,技高一籌。更令人叫絕的是,跨湖橋還出土了三孔和單孔骨哨。難道悠揚的樂聲早在八千年前已在此響起?
是誰在八千年前創造了如此先進的文明?
(取材自正見網:big5.zheng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