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台灣的人,對「公平」相當敏感,使得許多值得討論的政策都變得不可能。讓役男以國防捐折抵役期的構想,由粗糙的提出到輿論一片不公的撻伐,以致討論匆匆結束,就是一個具體的例子。
兵役是時間稅
首先,我們要了解當兵的本質是什麼?服兵役與其說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不如說是一種稅,只是稅負的內容不是金錢,而是每個男性國民都被課以兩年的時間稅。它的公平性在於每個役男都將兩年的時間交給國家運用,只要每個人被課到了相同的時間,它就是公平的。
其次,國防捐之所以會被提出,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真的不再需要這麼多的義務役士兵。兩岸情勢已變,現代戰爭的形式也不同了,實在沒有必要再為了擁有幾十萬大軍,讓那麼多的年輕人在軍中虛度光陰了吧。因此,由徵兵轉向募兵的思考,應是可以評估的方向。
繳稅替代兵役
所以,國防部應該思考的是,在不斷把過多兵源轉為替代役和科技國防役之後,到底維持足以自衛的國防,需要多少兵力?以適當薪資水準來募集足夠的自願役士兵,所需的成本有多少?原先維持龐大義務役士兵所需的成本,可以省下來的又是多少?即使不夠,將年輕人釋放到市場上從事生產活動可以增加的國民所得,我想應該也都大於募兵的成本才是。
再者,即使立即轉為全面的募兵制有困難,真的不能讓役男以繳交國防捐的方式來抵換兵役義務嗎?輿論中聽到最多的反對聲音是公平性的考量,認為這麼一來有錢人家的子弟就可以不用當兵了,這當然馬上就觸動了那條公平的敏感神經了。
替代役公平嗎?
只是,原來的制度真的就那麼公平嗎?許多人馬上會提到許多高官子弟和醫科學生逃避兵役的現象,但其實舊制之下的不公平遠不止於此。舉例而言,除了各式各樣的透過體檢躲避兵役的方法,科技國防役也是一個敞開的合法管道啊!國防部認為某些役男(當然是高科技專長者)的生命價值比較高,因此他們可以簡單地在成功嶺受訓三個月之後,馬上到民間高科技企業工作,領與市場上其他就業者相同的薪水,每年有二、三千人是這樣當兵的。
此外,國防部也可以去算一算不同教育程度的役男,因為體位為丙等而當國民兵的比例。教育程度越高者,逃避兵役的能力也越強。因此,如果大家都有義務把兩年的時間交給國家,這樣的制度哪裡公平了?
國防捐創雙贏
所以,繳錢抵兵役並沒有什麼不對。不過,當然不是每月繳六至八千元的定額國防捐,而是應該付錢來買回那兩年的時間。不同教育程度或科系的平均所得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所得較高者其時間的價值較高,當然應該付較多的錢來贖回。依個人屬性定出價格之後,個人還是可以選擇要繳錢還是親身去當兵。家境較窮但未來所得較高而暫時付不出來者,也可以先欠著,出去工作後賺了錢再分期償還。如此徵得的國防捐,就可以用來提高自願役的待遇,讓足夠的人願意,甚至吸引更好的人才來從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