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提起經典台語老歌,不少人都可以如數家珍地列舉一串。但其中一首「紅薔薇」卻總是頂著國語歌曲的光環,以致乏人聞問,身世未明達五、六十年。
一般皆知,流行歌謠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成為傳世經典的,大都曲悠詞美,可以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事實上,不少作曲者與填詞人還都是老搭檔、老知音;有以譜央請填詞的,也有以詞要求套譜的,傳下不少佳話……
1946年某日,苗栗卓蘭的詩人詹益川到苑裡造訪同是留日的作曲家好友郭芝苑。詹氏見到院裡盛開的紅薔薇,一時牽動情懷,即興寫下一首台語白話詩。
當下主人雖深受感動,但旋律並未立即浮現。幾週之後,郭氏回訪老友,在顛簸、搖晃的客運車上,忽然樂思泉湧,一首經典之作於焉誕生。
孰料二二八事件、國共爭戰接踵而至,時局動盪不安,一首好歌就這樣蒙塵七年。直到1953年,郭氏才投稿《新選歌謠》,經改頭換面發表在第19期。
原來當時國語政策正雷厲推行,主編呂泉生感受莫名壓力,深恐台語歌曲前途渺茫,乃移花接木,委請來自嘉義的靜修女中國文老師盧雲生重行填詞。結果歌曲一炮而紅,但真正的催生者──詹益川──反而被埋沒了。
同樣的悲劇,也出現在呂泉生自己的作品──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在1960年代,這首歌以國語曲名「打開心靈的窗」由美黛小姐唱遍大街小巷。
最近,台灣為了誰是「綠島小夜曲」的真正創作者,再度引發激烈論辯。我們撫今追昔,想起身世如謎的紅薔薇,忍不住重提公案,也為歷史留下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