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降低利率過去被當作刺激景氣的工具。近年來,利率一再調降,低利率已是國際現象。台灣目前活期存款年利率僅0.8%,活期儲蓄存款約1.5%,定存只略高於2%。這還不是世界最低的,日本已經處在零利率的時代了。
借貸風水輪流轉
過去是窮人向富人借錢,現在富人向窮人借錢。窮人向富人借錢,這好像理所當然,因為只有富人有錢借給別人;過去也確實是這樣的。現在,除了真正很窮的以外,一般人都有存款,而向銀行借錢的,是越富有的(例如大企業主),借錢越多。因此,結算之下,富人欠銀行的,比他在銀行的存款還多;窮人則反是。銀行是金融中介機構,把中介的面紗揭開,原來是窮人借錢給富人。
不過,怎麼樣都對窮人不利。過去利息高,窮人向富人借的是高利貸。農人在歹年冬借了幾百斤稻穀,利息滾利息,不多久常常要賣田來還債。現在窮人翻身了,由欠債人變成債主,但翻出來的是低利率。
利率高低誰決定
利率是資金借貸的價格。在市場上,價格高低決定於市場供需。過去利率高,因為資金短絀;現在資金供過於求,利息自然就低了。
有一個經濟模型,推論出長期定態均衡(每人的生產力都固定)時,利率約等於人口增加率。直覺的認識是這樣,利息是時間的代價,也就是資金從這一期到下一期的增值。為什麼下一期的價值較高?如果每人生產力相等,就只有人口增加,才會生產更多的東西。所以人口增率與利率約略相等。這雖有前提假設,但觀之先進國家的利率較低,其人口已開始下降。台灣的生育率早已低於人口更替水準,人口終究要下降的。低利率恐怕是必然的。
利息生活不可靠
利率降低直接威脅到退休老人的生活,也使許多基金經營困難。領一次退休金的人,過去靠利息就可以生活,老本維持住,心裡很踏實。現在利息不夠生活了,必須動用老本,一旦老本吃光,怎麼活下去?又,基金多以孳息辦理各項業務,利率降低,孳息有限,業務也推動不了了。
靠利息生活發生困難,怎麼辦呢?看來是沒什麼辦法。本來人生有起有落,誰也不能保證什麼。大趨勢改變,個人難以抗衡,就像土石流來了,鋼筋水泥的房子照樣沖垮。
靠自己養兒防老
有人會想,由政府發給老人年金吧!這是一個解決辦法。但是,老人年金的錢哪來的?還不是要靠這一代人生產、納稅。其實不管自己儲蓄、養兒防老、還是政府的老人年金,都是這一代養上一代。因為,沒有這一代年輕人的生產,沒東西可買,老人的儲蓄有啥用?
人本來是養兒防老。兒女反哺父母之餘,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讓「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大同社會。但是,靠政府的老人福利就不同了,因為既然有政府來養,就更不需要自己生兒育女。結果,生育率再降低,最後老人由誰來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