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69 期 2002/7/25 -- 2002/7/31 論衡
 
生命的演奏
陳松齡  
 

就讀台大電機系研究所的王舜弘,因為高山症與救援困難而死於山中。消息傳出之後,責備海鷗部隊延遲與派出「二軍」者有之,嘆息年輕人逞強,而不在症狀初發時退回平地者亦有之。校園、家屬的悲傷與救援部隊的不平,使得這件登山意外更添疑雲與悲愁。


致命的因素

許多的因素結合在一起,才促成了這次山難意外:登山隊伍提早出發三天、路線的逆向行走、搜救部隊的特訓導致人員編制改變、天候的惡劣變化,以及王舜弘體能的突發問題。假使其中一項不成立,或許就可以避免這場悲劇的發生;那些不合格、暗藏危機的狀況,也會被有驚無險的挑戰勝利、大功告成的歡欣鼓舞所沖散。哪一個人在爬山的時候沒有遇過各種問題呢?或者是手續申請不齊,或者是第一天就頭痛難忍,第二天卻減輕許多的高山症。只要平安下山,誰也不會再檢視那些問題。但是悲劇既成事實,從各個角度來看,種種疏失都逃不了嚴加檢討的必要:台大登山社的處理、海鷗部隊的搜救過程,以及登山夥伴的行程規劃。然而也就因為悲劇既成事實,那些或大或小的因素,恐怕也就隨著時空的轉移,成了永遠遺憾的致命疑點。

雖然,所有的活動與績效都要求一個完備的「計畫」,然而「計畫」從不會等於「結果」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執行者往往在其中遇到難以掌控的因素;有時是自然環境與制度的問題,有時是人的問題。而最後呈現的結果,有時差強人意,多半的時候總是出乎意料。而在事件發生以後,即使有多位專家學者精心研判與調查,仍無法還原最後的真相,終致發生了類似「羅生門」般各執己見的問題。整件事情的過程如同聆聽一首奇妙的樂曲,曲子未成以前,永遠只能在虛空裡揣度與模擬。


從計畫到結果的樂曲

那麼一位作曲家是如何完成他的樂曲呢?海頓說:引導他創作的過程充滿著奇妙的力量。海頓的作品與他對自我的虔誠與純淨要求有極大的關聯。他曾說過自己的一天是以禱告為開始,如果沒有了樂思,他會認為自己是因為犯了某個錯而失去上帝的恩典,於是他會祈禱與懺悔,直到感覺已獲寬恕,靈感才又源源湧上。當海頓在創作面臨枯竭時,常常聽到一個細微的聲音說道:

「這個人間幾乎沒有快樂滿足的人,處處充滿了憂傷與焦慮;或許有朝一日你的作品會變成一股清泉,讓憂心忡忡的人從中汲取片刻的安寧。」

既然沒有完美無缺的計畫而百密難免一疏、遺憾總是難免,且讓我們放下愁苦與傷悲,依循聖哲顛撲不破的真理與教誨。那麼原本殘缺與悲傷的人生進行曲,必會展現美妙的樂音。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