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require '../adsleft.htm';?>
施老師配合著小朋友的聲調及當時的情景,立刻提筆寫到:「點仔膠,黏著腳,叫阿爸,買豬腳……」前後不到五分鐘詞曲便完成……
施福珍
在五、六十年代的戒嚴時期,小學生在學校講台語是要罰錢、打屁股的。可是「點仔膠」的創作者施福珍老師,卻藉著童子軍的團康活動,讓台灣頭至台灣尾傳唱著一首又一首動人的台灣童謠。懷著赤子之心與對鄉土的熱愛,施老師默默的耕耘著這一片屬於兒童的天地。民俗音樂學家簡上仁就推崇施先生是「台灣童謠最賣力的園丁」。
民國53年夏日的午後,在宿舍午休的施福珍,被一陣陣的兒童嬉鬧聲吵醒。突然間傳來小孩的驚叫聲:「點仔膠黏著腳!」童稚純樸的喧鬧,是那麼親切好聽!施老師突然靈感來了,配合著小朋友的聲調及當時的情景,立刻提筆寫到:「點仔膠,黏著腳,叫阿爸,買豬腳……」前後不到五分鐘詞曲完成。施福珍不停的唸,不停的唱,越唱越順口。哇!原來台語是這麼奇妙,唱的竟然和唸的一樣好聽……。陪伴許多人度過童年的兒歌「點仔膠」,就在這種巧合因緣下傳唱至今。
創作的原動力
施老師畢業於台中師範學校,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民國54到56年間,施老師在作曲家許常惠教授的音樂訓練班學習作曲。
許教授一看到「點仔膠」這首歌曲,便對施福珍說:「此後你就專寫台灣童謠好了。因為你的曲子有唸、唱合一的特別風格。」一番鼓勵的話,引起了施老師創作台灣童謠的動機和興趣,而且三十餘年來從未間斷。施老師表示:「能一直堅持到現在,實在是一件奇妙的事啊!」
台灣童謠的搖籃:童子軍
在戒嚴時期講台語要罰錢,不然就是「點痣做記號」,想要大面積的推廣台灣童謠,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施老師卻無心插柳的讓台灣童謠響徹全台。
民國56年在許常惠師生作品發表會上,施老師的曲子「點仔膠」、「羞羞羞」、「秀才騎馬弄弄來」等童謠首度登台獻唱。下台後,有人對著施老師說:「你好大膽!」施老師嚇一跳,以為是警備總部來警告,卻發現原來只是一些教授的欽佩與驚訝而已。由於當時的全國童子軍訓練員趙錦水先生也在場,並深受這些童謠感動,遂大力推薦給彰化童子軍練唱,然後又在全省的童軍大會中演唱,造成轟動。
因為童子軍屬於國際性組織,團康歌曲中西融合,台灣童謠也穿插其間。就這樣童子軍的活動變成台灣童謠的搖籃,甚至是護身符。後來施老師陸陸續續發表的「一隻牛要賣五千塊」、「紅龜粿」、「阮就是排骨隊」…等台灣童謠,也都是透過童子軍「靜靜吃三碗公半」的傳開。
被壓抑的年代裡,依然有觸動人心、引起共鳴的曲子。
唱自己的囝仔歌
民國60年代,全省各地兒童合唱比賽,多是唱著大人的現代歌曲,真正屬於台灣囝仔的歌曲,卻付之闕如。施老師不禁感嘆:「童年的天真哪裡去?」為了使自己組織的「員林兒童合唱團」團員,都能融入歌曲與表現出活潑的歌聲,施老師更確認母語童謠是一條正確的路,小朋友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歌。
稟著「唸謠旋律化,旋律口語化」的精神,施老師不斷地整理改編台灣念謠、童詩及創作台灣囝仔的童謠。如此一來,易學易唱的台灣童謠,不單是小孩,連老年人都能朗朗上口、快樂的歌唱!「童謠是兒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若有童謠相伴,身心必然愉快健康,和樂融融。」施老師把對小朋友的關心,細細譜入一首首動人心弦的台灣童謠裡。
退而不休
簡上仁老師曾介紹:「施福珍出生於農村,深受本土文化薰陶。濃郁的鄉土情懷成為他寫作台灣童謠的熱情與泉源。」已過知天命之年,早已得獎無數的施老師,並不以此自滿。為了台灣童謠的傳承,這幾年帶著兒童合唱團「全省走透透」的到各地做「台灣囝仔歌」的巡迴演唱與專題演講。此外,也致力著書立說推廣台語。
認真的人最可敬。面對不堪入目的社會亂象,施老師自嘲為現代人眼中的老學究。可是,我們寧可多一些像施老師這樣默默做事而又真正關心台灣的「老學究」。
台語ㄅㄆㄇ 快速入門
施福珍有感於台語沒有適當的「音標」,無法貼切表達台語的聲韻,許多人講起來都是怪腔怪調,甚至因為走音而變了辭意,讓人啼笑皆非。施老師於是結合音樂原理與國字注音,獨創出一套台語拼音法--「台語ㄅㄆㄇ 快速入門」。這套方法是以國語注音符號來標示台語,突破傳統以英文或者羅馬拼音的窠臼,希望剛上學的小朋友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這是送給即將準備接受「母語教學」的小朋友最好的禮物。
為了引發小朋友的興趣,施先生一開始就以童謠入門,讓小朋友在學唱的過程中,進一步來認識台語。台中國安國小(位於眷村附近)及斗六鎮南國小,在施老師活潑的「帶動唱」方式推廣之下,每個學生不僅會唱,而且都可以輕鬆的說台語,讓台語真正的深入生活。
「台語」與「ㄅㄆㄇ」,在施老師的湊和下,速配成功。可是,教您的絕不會是「台灣國語」,而是在地的「河洛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