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require '../adsleft.htm';?>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 屈原在此日含冤投水,白蛇在這天破法現形。 這邪中求正、萬鬼畏懼的一日,到底緣起於何?
「端午」就是「初五」
根據記載,所謂「端」就是起端,也就是「初」的意思。而「五」與「午」諧音,古人在記述日期時,總喜歡把「五日」寫成「午日」。在唐朝之前,每一個月的初五都稱為「端午」,直至宋、元時期,此節已成定俗,才特別將陰曆的五月五日訂為「端午節」。
除惡保身的吉時
那麼陰曆的五月初五與其他月份的初五,到底有什麼不同呢?根據古籍記載,古人認為五月是「毒月」、「惡月」、「死月」。這是因為五月不但瘴癘病疾大行其道,也是毒蛇、蜈蚣等害蟲一齊出籠之時。古人根據易經卦象,認為五月時邪、魔、瘟、毒等陰氣開始得勢,若不在初時善解制化,就有坐旺成災之患。幸而傳說五月初五這天是「純陽日」、「天醫星」臨空,若能善加利用,就可防範百病、辟除陰邪,帶來好運。
因此端午節就有了午時(純陽正時)「採草藥」、「沐百草水」、「立雞蛋」、「佩帶香包艾草」等習俗,流傳至今。
正因端午時處毒月, 驅邪辟疫的法術可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然而這些習俗不僅有趣, 在擺飾之下,也有著深刻的涵意。
斬妖除魔的菖蒲
菖蒲又稱水劍,因形狀如劍,將之掛於門上,據說可以驅除惡魔。
關於懸掛菖蒲的習俗,有一段感人的傳說,可以遠溯到唐朝僖宗年間的黃巢故事。黃巢雖是殺人百萬的大魔,但也不乏崇敬節義的英雄氣概。
傳說有一日,當他為了進攻一城,獨自騎馬勘查城外地形時,正好見到許多城民惶惶逃難。奇怪的是難民潮中一位婦人,手中抱著年長的孩子,手上卻牽著學步的幼兒,狀甚蹊蹺。黃巢攔下婦人,詢問之下,原來婦人手中的孩子是大伯的獨子,手上牽的卻是親骨肉。倉皇逃難中,婦人寧可捨棄親生孩子,也要保全大伯根苗。
黃巢感動莫名,囑諾婦人快快回城,只消將菖蒲和艾草插在自家門口,就可以倖免於難。第二天正好是五月端陽,黃巢大舉攻入時,舉目所及,只見家家戶戶都懸掛了菖蒲與艾草。為了遵守諾言,黃巢二話不說的領兵離去。一位婦人的仁義之舉,竟然救了全城生靈,而在門前佩掛菖艾,也就流傳至今。
暈死蛟龍的雄黃
雄黃是一種礦物,古人相信它能夠驅邪除惡。據說當年屈原投水以後,楚國百姓哀痛傷悲,紛紛湧至汨羅江邊。為了防止河中的蝦兵蟹將傷害詩人身體,有人投下香噴噴的粽子,有人丟入珍貴的雞蛋,然而卻對翻騰江中的蛟龍束手無策。此時一位老醫生抬出一醰雄黃酒,只見他徐徐澆入江中,不久一條昏暈的蛟龍緩緩從江底浮現,龍鬚上還掛著一片屈原大夫的衣襟。於是楚國百姓就齊力除了這條惡龍,為屈原出一口冤氣。
雄黃能剋龍蛇,白蛇娘因飲雄黃酒而現出原形,更是眾人耳熟能詳的故事。
由於傳說中雄黃的妙效,今日端午節時還有人佩帶雄黃香包、在兒童額上以雄黃寫一「王」字以趨吉避兇,或在此日以雄黃水洗眼,保一年免得眼疾的習俗。
斑斕五彩的長命縷
端午節這一天,可備妥五色絲線(或絨線),即翠綠、嫣紅、雪白、墨黑、艷黃等五色,分別代表五個方位與五行,稱為「長命縷」或「五色龍」。結成絲縷後,套在小孩的手臂腕間,或做成掛飾,以禱祝健康長壽或迎納瑞氣。坊間常見的「幸運帶」,增加了珠花玉飾,顏色也不再限於五色,即由此衍生。到底這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傳說楚國人民為屈原擒得江底惡龍後,為了怕龍甦醒,立刻將龍筋抽了,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的手腕頸間。龍筋五彩斑斕、奕奕生輝,戴在身上象徵鎮伏神獸的戰利品。因此後來就以絲線打扮代替,取其吉祥勝利之意。
至今山西端午節時,尚有佩戴五色絲線的習俗,並相傳是「為屈原縛蛟龍」。於是此法盛行端午時節,據說孩子佩此可避疾強身,未婚者結於腕間可早日求取良緣,考生吃了有五色絲線所紮的粽子則高中金榜,總之種種化險為夷的傳聞數說不盡。
悲壯深情的神奇端午節
縱然在艷陽高照的端午節,有那麼多的避難妙法,翻開與端午相關的傳說故事,不論是抱石沉江的屈原,還是人鬼相戀終究一場夢幻的白娘娘,都讓人在詩意盎然、粽子飄香之際,帶有濃濃的命定感傷。
在戰亂連年、天災莫測的中國,即使明白人世離亂的無常,仍然對未來懷有殷切的企盼。於是超越了千百年的忠臣氣節與人世癡情愛戀流傳至今,使端午節平添了許多神奇與傳說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