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61 期 2002/6/1 -- 2002/6/7 紀元副刊
 
木屐的故鄉
余麗珠  
 

白米心、木屐情深深感動了我,不禁想說:木屐村,加油!


在歡樂宜蘭年上,我第一次看到白米社區展示的木屐,印象非常深刻,勾起了無限的童年回憶。


風光一時的白米木屐

小時候常聽外公提到白米甕,總認為白米甕是產白米的地方,其實是因為白米溪溪谷河床白石如米,畚箕湖山、猴椅山、白石山三面環繞如甕而得名。外公教我唸的一句俗諺:「白米甕,作柴屐,偷挫柴,山林捉」,道出了日據時代居民為了生活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盜木製作木屐的無奈與辛酸。隨著時代的變遷及木屐樹柴-江某樹的缺乏,木屐產業風光不再,白米木屐的輝煌史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感嘆,但白米甕人的奮鬥精神依然在血液裡奔騰。

臺灣水泥公司蘇澳廠的成立帶給白米社區很多的就業機會,但也造成白米社區生活環境的惡化。白米甕人鍥而不捨的精神使得社區面臨的危機有了轉機,社區發展協會採取「先改善社區、再要求廠方」的策略,在居民與廠方的良性互動下,社區的環境生活品質慢慢獲得改善;協會及居民開始領悟到社區內部組織經營的重要性。和耆老聊天訪談的過程中,再度喚起白米人對舊時木屐的深刻記憶,營造「白米響屐村」就成為白米居民的共同願景。配合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政策,木屐再度成為「社區之寶」,沒落的木屐產業終於再現生機。


巧思共創木屐第二春

回憶起日據時代木屐的風光史,國寶級老師傅陳信雄的驕傲隱然若現,十四歲放棄學生生涯,投入神氣、時髦的木屐行業,每天賺三十五元可以買一錢黃金,不知羨煞了多少人,也道出了木屐在當時的地位。三十年後的今天,白米居民再度塑造了白米木屐村,幫木屐找到了家,木屐的第二春再起。

木屐展示館裏各式各樣美輪美奐、琳瑯滿目的木屐吸引了大批參觀的遊客,陳師傅當場表演了幾招製作木屐「鋸、鑿、砍、刨」的絕活,遊客們皆讚嘆不已。已有八十五年歷史的老斧頭是陳師傅的至寶,宮廷木屐是陳師傅的驕傲;傳統木屐是老年人的最愛;造型木屐是年輕朋友目光的焦點;「同心協力屐」展現出白米人的默契和團結;開館時展覽的彩色木屐王十分受到訪客的青睞;玲瓏可愛的木屐鑰匙圈讓人愛不釋手;而金氏世界紀錄的超級木屐床更是白米人共創的神話。

手工彩繪木屐是白米木屐的一大特色,下至小朋友,上至阿公、阿嬤,每個人皆可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大家都來當彩繪大師,體驗一下親手做的樂趣。皮雕鞋耳是由點、線、面拼構出來的藝術品,每一槌都充滿了創作者的感情與巧思。細緻的木雕刻工、手工彩繪的木屐、美麗的皮雕鞋耳,相互輝映,賦予了白米木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美麗的生命。

發展協會的洪碧蓮雖是南部來的白米媳婦,但當她談到白米木屐過往的風光與未來的展望時,那喜悅的心、雙眼散發出的光芒、與有榮焉的神情,似以嫁做白米人為傲,讓我感受到木屐村的凝聚力。白米心、木屐情深深感動了我,我不禁想說-木屐村,加油!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