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中國加入WTO後將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關稅,取消某些產品配額制,短期內農產品(尤其是穀物)進口將增加,從而使農產品自給率相對降低。同時,將部分配額分配給私營企業,這將削弱政府控制農產品進口的能力。中國從1990年開始取消出口補貼,並曾承諾不再採取出口補貼措施,但近年來,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農產品低價的優勢已漸消失,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逐步開放,農民的收入將受到一定的衝擊,例如撤銷對美國牛肉、柑橘和西北部7個州的小麥進口令。以小麥為例,據中國方面估計,禁令的撤銷、關稅的降低將使美國小麥進口從1998年的200萬噸增加到500萬噸,中國麥農將損失54.6億美元。此外,美國的玉米、柑橘、肉類的大量進口,將使原本就存在的農產品難賣問題加重,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將面臨嚴重的挑戰。
入會後中國小規模經營農戶與發達國家大農場,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展開直接競爭。後者不僅在技術、市場經營管理和資金上具明顯優勢,並且常常得到政府的高額補貼。相較之下,中國農業生產勞動成本雖然低廉,但生產效率低,化肥、農藥和飼料等生產原料價格高,而且利用效率低。尤其是中國在農業科技開發和推廣方面的投入,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中國農業由於缺乏長期競爭的潛力,因而難以掌握他國開放市場的機會。在當前中國國內市場農產品需求增長緩慢,農民向非農業領域轉業受到諸多限制的情況下,農產品進口增加,勢必使農民所得增加的目標在短期內更難實現。
雖然中國的糧食作物、棉花、大豆、植物油的品質與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將受到嚴重衝擊,逼使中國得加強與世界各國農業技術合作,改善產品質量,此也將推動中國農業比較優勢的發揮,促進和擴大農產品的出口,把不同地區的各種優勢發揮出來,接受國際市場的考驗。
面對加入WTO後各產業進口關稅調降及市場逐漸開放的衝擊,中國勢必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在農業方面,短期內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會受不利影響,糧油主產地受到的衝擊更大。從長期看,中國也不可能單純依靠提高現有土地的生產力來實現使9億農民致富的目標。因此,中國必須加速調整經濟結構,將農業由糧油棉等傳統農作物生產引導向有比較優勢的畜產品、水產品和園藝產品轉移;在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同時力爭擴大出口,有序地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領域轉移,加強農民教育,提昇農民素質,積極引入農業外資,帶來資金及管理技術和優良品種,積極改善農產品品質及生產效率的提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