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相傳清朝名臣曾國藩故鄉的家人,曾經與鄰居為了兩戶之間的圍牆是否侵犯彼此土地而發生爭執,因此送信通知曾國藩,希望他「發揮影響力」來處理此事。曾國藩在回信中寫了一首詩:「千里來書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曾家見信後,連夜將圍牆後退三尺。鄰居一見,也將圍牆後退三尺。結果兩戶之間出現一條六尺巷道,供人行走,成了地方佳話。
退一步海闊天空
這幾年有機會參與推動商圈再造的計畫。每當看到一個昔日繁榮的都市中心商圈陷入人氣流失、交易式微不振的窘境時,我都會想到這個「古人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正好點出不少市中心傳統商圈在今日出現危機的問題癥結,那就是不管是商家還是消費者,都不太願意留給別人「三尺的步行空間」;而人人為己、爭奪割據公共空間、互不相讓的結果,就是窒息整個商圈的生機,使得所有人都成為輸家。
造成傳統市中心商圈出現危機的遠因,往往是行政當局只著重市中心與其他地區的道路如何「四通八達」,卻忽略大眾運輸系統的整體建構,導致出入市中心的交通工具以私人汽、機車為主。於是,隨著人口與所得成長,「塞車」與「停車」問題越來越嚴重;「塞車」已經讓人對市中心裹足不前,但是「停車」造成的問題更為嚴重。
搶水侵占公共空間成自然
台灣的傳統市中心普遍存在著住商混合的紊亂型態,而居民與消費者往往有「把車停在家門口、店門口」 的 「及戶停車」習慣,於是大量汽、機車不但佔領相當路面,甚至還從人行道蔓延到騎樓。而商家眼見騎樓有被機車攻佔的危險,乾脆自己主動出來侵占騎樓,排放營業用桌椅、放置商品陳列櫃架。換句話說,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方便」,把侵占公共空間視為理所當然,甚至還可能有「不用則太浪費」的想法。
問題是,大部分消費者來到商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逛街,逛高興了順便買點東西。但是,當每個人都去侵犯別人逛街的步行空間時,也就沒有人能夠享受到愉悅的逛街經驗。當消費者辛辛苦苦地把車停好之後,往往發現自己處在「很難逛的街」的夾縫裡。一方面,騎樓、人行道、馬路側旁都停滿了車,只要人潮稍多,行人就會被擠到馬路上與車爭道。另一方面,商家侵占騎樓不但讓逛街的步行空間更形惡化,還進一步對消費者傳遞「不在這裡消費,就不要從我們店門口經過」的攻擊性訊息。
更不堪的局面是,塞滿的車輛,以及霸道佔領步行空間的商品陳列櫃架,更進一步惡化原本就缺乏造景的雜亂街道景觀。在這諸種打擊下,心情不佳的逛街者,還會有多少興緻再來逛街呢?而消費也當然甭提啦!
多替他人著想必有善報
「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裡面傳遞出一個重要的訊息,那就是:人與人之間可以經由替對方設想而營造出善意的空間。這或許只是一個古人的道德家訓;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從今日不少傳統商圈面對的困境中,看到另一個教訓:一個「人與人互不相讓、寸土必爭」的敵意公共空間,最終只怕還是必須由身處這個空間中的每個個人,付出可觀的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