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近幾年來世界經濟衰退,台灣也沒能逃過這一劫。這次的不景氣,可能有許多因素,例如金錢遊戲盛行導致泡沫經濟與金融危機。但共產鐵幕紛紛崩解,關在裡面的低廉勞力釋放到國際市場,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這就像丟一顆大石頭到小池塘裡一樣,引發了一波波漣漪;這波漣漪造成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適應不良的景氣低迷。
所謂產業結構,就是一國的產業分佈,亦即不同產業構成的比例。所謂產業,或稱行業,其實就是產品。我們習慣上把類似(或說近似替代性)的產品的生產者(稱為廠商)合併稱為一個產業,例如農產品劃歸「農業」,其他有商業、製造業等。
產品的歸類可粗可細。最粗的分類叫做「三級產業」:農、工、服務業。通常使用的「大分類」,則分為農林漁牧狩獵業(農業),礦、製造、水電燃氣、營造(以上四種為工業),商、金融、公共與個人服務業(以上三種為服務業)等。再細就是「中分類」、「小分類」、「細分類」等。
近年產業結構變化很大,這甚至可以從產業分類之調節嗅到味道。產業分類過去雖然也幾經修訂,但1996修訂真動了大手術,把大分類分成十六種;「農」、「工」分成四大類不變,「服務」則分成:批發零售、住宿餐飲、運輸倉儲通信、金融保險、不動產及租賃、專業科學技術、教育、醫療保健社福、文化運動休閒、公共行政、其他服務等洋洋灑灑十一大類。
這些分類看起來呆板,其實內含玄機。附圖是台灣近五十年來的產業結構,其中成長最大的就是服務業,這是為什麼服務業大類要一再增加的緣故。
產業比重也有兩種標準,一是就業人數比例(圖1‧圖2),一是產值比例(圖3)。兩者都有其社會意義。但就業人數的服務業不包括軍人,而產值則含國防支出,這是服務業產值比重大於就業比重的原因之一。
本來,經濟發展就是從「以農立國」到以服務業為主的過程。台灣在日治中期的就業人口中,還有70%幾是農人,現在剩不到8%,可見變化之大,但好像我們還從糧食不足變成農產過剩呢!這就是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