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車站名:銅鑼 線路名:縱貫鐵路山線 建築年代:1935 驛舍材質:水泥磚造
現存早期磚造小站由北而南如造橋、泰安、清水、二水、橋頭等站都是1935年興建的,它們的共同特色是水平線條,簡潔、俐落,候車大廳挑高,一邊有便利旅客出站的迴廊和優美的圓弧水泥廊柱,整棟站房呈不對稱造型。「銅鑼」車站也是此類型建築。為什麼同時蓋了五、六個看起來像是同胞手足的磚造小站?原來這跟1935年4月21日發生7.1級的台中大地震有關,整個災後重建工程很快展開,配合水泥新建材引進,重視機能性,平頂建築逐漸取代純日式木造站房。
2002年的第一天,原本想在家享受一個悠閒的假日,可是看見燦爛的冬陽探頭入室,在家虛耗豈不辜負光陰?臨時起意,兩人背起行囊,欲搭11點8分松山開往嘉義平快車出發,途中在松山車站一家菜色豐富的自助餐店挑選美味餐食,打包準備做為午餐,不過,坐在月台等車時,抵擋不過誘人香味,「乾脆趁熱把它裝進肚子省點事!」我的提議馬上被附和,兩個人邊對進進出出的火車評頭論足,邊津津有味享受一頓提前的午餐。
哇!11點8分的平快準時開來,居然是天藍色復興號外殼,原來上下開的車窗都封上「矽力康」,天花板的老電扇不見了,變成空調車廂、「非」字形座椅。卡一個好位坐下,感覺上好像花普通艙價錢,坐到頭等艙,樂不可支。果然準點到達「銅鑼車站」,一踏出站外,嘹亮的客家小調響徹站前廣場,原來是捐血車呼籲民眾踴躍捐血的召喚,廣場上鋪設地磚和長條椅,看來應該是當地人活動集會的場所,可惜,龐大的捐血車和未拆的舞台阻擋了原本寬敞的視野,看來看去,要覽得全景就得往高處爬;右邊人行地下道屋頂是一個不錯的據點,看背著背包的老頑童像猴子一樣,沿水泥小斜坡層層爬上去,高踞一方,我由下往上幫他攝取這神勇的鏡頭,記錄舊驛重遊另一章。
每到一個地方,我很少錯過四處遊逛的機會。因為有點頭痛,信步到店肆買瓶薄荷油,親切的老闆娘不但熱心幫我查往苗栗的客運車時刻,還以客家口音的國語和我小聊一下「銅鑼」地名緣起:據說昔日慣稱山與山之間的圓形平地為銅鑼圈,舊地名為銅鑼圈,即因地形名之。此地盛產紫蘇,紫色葉片,味道辛辣,常作為醃漬食物用,如紫蘇梅、紫蘇花瓜等。這個典型的客家庄仍保持著濃厚的山城情調,漫步街頭,客家山歌隨處可聞,連電視新聞也是客語發音,上了公車,乘客用客家話寒暄話家常,我們雖如墜入五里霧中,卻體驗了新年新旅路的新鮮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