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require '../adsleft.htm';?>
病人:「醫生,要打一針?」 醫生:「醫生不必打針,你才需要。」 醫生輕鬆以對,病人莞爾。
病人:「醫生,我不吃藥,就打一針吧。」 醫生:「你不需要打針,吃藥就可以了。」 病人要求不成,悻悻而走。
醫生:「這孩子發炎厲害,打個針吧。」一聲令下,大人追小孩,強行脫下褲子,在屁股打上一針,再使勁的搓揉注射部位,無視於孩子的驚懼與哭嚎…。往往孩子不聽話、不乖、不吃飯,大人總以打針來嚇唬他就範;卻也給孩子造成打針是一種「處罰」的恐怖認識。也曾經有人高馬大的成人,當注射針筒一到眼前,便緊張得暈倒在地…。
儘管有這些不愉快的記憶,許多人仍毫不在意的要求打針,是基於對「打針比吃藥效果好」的淺薄認識;更有甚者,棄吃藥而求注射,誤以為只要打一針就可以快速解決病痛。然而,打針果真無往不利、萬無一失嗎?似乎也不盡然。看似毫不費力的舉動,一般人卻往往因認知不夠,而忽略因處置不當可能造成的合併症。
以下淺談對注射的認識,及許多人較常忽略的細節問題。
注射的方式
◎內注射:主要以測驗病人對疾病的易感性、對藥物過敏的反應。如盤尼西林、結核菌素測驗。
◎下注射:常用於疫苗(預防針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等混合疫苗)、賀爾蒙(胰島素)及減過敏治療用針。注射部位於較淺層皮下鬆散的結締組織、脂肪組織。
◎肌肉注射:肌肉深層限於大塊肌肉之臀部臀肌(半邊屁股外上1/4處),上手臂三角肌和大腿之股四頭肌,通常藥性強烈、刺激性大的抗生素都做肌肉注射。
◎靜脈注射:把藥劑注射到血管內。常用於無法由口進食(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厲害)或吃藥容易嘔吐者。
注射不良併發症的預防與處理
◎注射部位選擇需審慎、專業:曾經喧嘩一時的「青蛙腿」,就是因注射不當造成。故三歲內孩兒應取大腿中段外側部位,避免屁股注射時不慎注射到血管內,或因注射到骨骼導致骨膜炎,注射到神經引起肢體麻痺。 ◎注意衛生以防局部感染:注射部位為深層肌肉(肌肉注射)時,因操作過程或用具沒保持絕對無菌,很容易發生感染或膿癢,或藥物凝聚於肌肉層而起硬塊。此時可以熱敷按摩,如已發炎、紅腫、熱痛甚至化膿,則一方面服用抗生素,一方面冷敷患處可以抑制腫脹現象。
◎避免長期反覆同一部位靜脈注射,以防靜脈炎:醫院病人打點滴二、三天後,需要更換位置及新一套點滴設備。在抽出針頭時,需急速加壓針孔部位1-3分鐘,防止血液經針孔流到皮內瘀青或血液流出來。
…………………………………
許多人直覺認為,打針效果比口服來得好。但醫生在選擇何種給藥途徑時,會以病人病情、症狀及藥物性質等為依據來考量。當然比起口服藥必須經過腸胃的徐緩吸收,注射的效果是要來得直接且迅速;然而注射可能引起的併發症,卻是您該審慎考慮及善加了解的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