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書 名:不要命的自負 作 者:海那克(F.A.Hayek)等 翻 譯:謝宗林等 出 版:遠流
由古文記載中可以看出,荀子只是一味以自以為是的貴族之禮,來非難慎子所主張的平民之禮,沒有看出民俗也是禮(其實,從平民的觀點來看,民俗就是禮,而貴族的禮反而不是禮),進而不承認某些平民之禮(特別是平民尊重個別財產權的這個習俗)具有自發性的定分止爭的作用,堅持以不見得奏效的聖賢(貴族)之禮,強制干預平民之間自發的和平秩序。
像荀子這樣的學者未免就失之主觀,不符合真正的社會科學必須對研究者(或者說,在旁視察者)自身與行為人(或者說,被視察者)本身所秉持的是非好惡,嚴格地加以分辨的客觀要求。承認行為人本身的是非好惡,而非研究者自身的是非好惡,才是決定「社會秩序」的因素,乃是把道德問題變成是一個科學問題的首要關鍵。以這樣的觀點來談道德,才不會流於空談,也才可以真正掌握道德作用的重要性。
慎子V.S.亞當‧史密斯
我們實在可以把中國古代的慎子比作英國近代的休姆,這樣的比擬對有些讀者來說,或許會認為不是很妥當的。如果有這樣的責難,也實在很難辯駁,因為慎子的著作大部分已經佚失。不過,慎子在其《因循篇》裡有段話,讓人不得不聯想起,和休姆同一思想淵源的經濟學鼻祖亞當.史密斯;慎子說:「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人不得其所以自為也,則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周矣」。這一段話,和亞當‧史密斯所說的,一般人之所以有麵包吃,不是因為麵包師傅的善心,而是因為他在烘麵包給一般人吃的過程中,也滿足了自己的利益(當然,產生這種結果的市場過程,是以尊重個別財產權這樣的倫理道德為基礎的),真可謂如出一轍。又胡適在《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1986年,頁304)中也注意到:「慎到說的『自為』和歐洲十八世紀的經濟學者所說的『自為』觀念,是同一道理的。」以此觀之,反倒是那些以為「韓非吸取前輩法家的菁華,集法家的大成,也是法家思想的頗峰」(見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1989年,台北東大出版,自序,頁2)的學者,忽略了慎子所主張的習慣法主義,而讓人誤以為中國古代被歸為法家的思想家都採取導致獨裁專制的實定法主義。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