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50 期 2002/3/16 -- 2002/3/22 論衡【大陸現場專欄】
 
中國衛生保健 投資停滯
范錦明  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
 

無論是什麼時代或什麼地區,只要是追求經濟成長,人力資本都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人力資本的影響因素中,教育雖是最被強調的,但營養和其他提昇身體素質的因素也忽視不得。在這些因素中,衛生保健的改善,其重要性與教育不相上下,對勞動力素質更具舉足輕重的影響。

對於中國大陸而言,在人民公社時期,中共為解決農村醫療設備的不足,曾經培養大批的農民,接受簡單的醫學訓練,成為「赤腳醫生」。這種制度還曾經受到世界銀行的重視,認為可以向開發中國家的貧窮地區去推廣經驗。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公社的取消,受過訓練的赤腳醫生紛紛轉行從事鄉鎮企業的經營,農村合作醫療網路逐漸解體。


無論城鄉醫療衛生都不足

在中國的城鎮方面,醫療設備同樣面臨不足的現象。在計畫經濟時期,城鎮居民的醫療費用由服務的機構支付。有些大型國有企業甚至自己設立醫療部門,供給自己員工的衛生保健需求。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後,這種醫療保障制度也面臨瓦解。結果就發生人民對衛生保健的需求增加,但衛生保健的投資,不管硬體或軟體均呈現停滯的現象。

從附表中可以得知,1991年中國大陸平均每千人口醫院、衛生院床位數是2.32張,2000年是2.38張,10年之間幾乎沒有什麼改善。在每千人口醫生數方面,1991年是1.54人,2000年增加至1.68人,平均每年才增長1%左右。這種醫療設備的硬體與軟體投資呈現停滯的趨勢,自然也就成為限制中國大陸人力資源素質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