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右方:林園春曉(除常見花木之外,作品中特以建材用的花窗、花磚、木雕等充分表現林家花園的富麗堂皇與清靜優雅。);中間:台灣禮俗之美與花藝表現(賀新婚;祝禱新人五世其昌 百年好合 世代昌隆…‥);左方:台灣珍木奇花繁多,從而豐富了花藝的創作面相。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民胞物與花亦然
自古以來花一直被視為「美」的象徵,就如同明朝袁中道所說的:「花之生動多致,此天地間一種慧黠之氣所成」。而插花是直接使用這天地慧黠之氣所形成的──「花」做為主要素材,在瓶、盤、碗、缸、筒、籃六大花器內造化天地無窮奧妙的一種藝術表現方式。
就插花本身而言,中國人習慣上喜歡把一件插花作品視同是一個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插花者本著愛花、惜花之心情,將大地美好的花草樹木移居到室內花器之中,讓花器充當花屋,讓花得到妥善的禮遇和照顧,如此可以「與吾曹相對,不見摧於老雨宿風,又不受侮於鈍漢、粗婢,可以駐顏色,保令終。」(見明掃花頭陀、跋「瓶史」)。
除將人的生命和情感賦予默然不語的花草樹木之外,花藝家認為,即便是枯木或石頭也各有其生命的內涵,一塊枯木可能被意想成富含生命特性的靈槎,將它取材用於插花,則足以令其化腐朽為神奇,光彩再現。
花傾馨香以怡人
中國最早的花藝可溯及到二千多年前的漢代,那時候的人已經懂得使用圓形的陶盆來象徵廣大的池塘或湖泊,而後再將陶製的樹叢、樓閣、水鴨等妥當佈置在陶盆裡,經由這種比擬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間內展現無限的創意。到了六朝時候,花藝便與佛教之「以水養花供佛」的習尚結合一起,並且凝聚成一種嶄新的藝術──插花藝術。到了北宋時期,插花與點茶、掛畫、焚香並稱為生活中的「四藝」,而這四藝當中,最富空間美感的非插花這門藝術莫屬了。
插花藝術在中國過去的歷朝歷代都曾綻放過豐富而多采的光芒。隨著漫長歲月傳承至今,插花藝術更加融入人類日常生活當中,儼然成為人們生活之主要一環。
在台灣這個地處太平洋西緣亞熱地帶,地質年代年輕,開發也比較晚的海洋島國之上的花藝家,尤其珍惜島上優渥的天然條件與豐沛的人文資源,多年來除開創出屬於台灣花藝特有的華采風範之外,更是不遺餘力的將插花藝術普遍推廣至居家生活之中。試想!家家有花美化環境;人人皆懂藉花陶冶心靈,則眾所仰盼的社會之長治久安,人心之返本歸真,乃指日可待也。
海國之春花盛綻
甫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以「海國之春」為主題的2002中華插花藝術展,會場上處處讚嘆聲不絕於耳,每項作品在在教人看得流連忘返。您相信嗎?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花藝家竟然可以將台灣的地域特徵、好山好水、農漁業特產、地方特產(比如:彰化螺溪石硯,新竹米粉)、歲時節慶、名勝古蹟…等等全盤展示在觀眾面前。還能藉助不言不語的花草樹木和花器詳實的敘述地方人文,像「台南人作十六歲」—台南作十六歲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云昔時在台南市大西門外水仙宮前五條港,郊行雲集,商業頗盛,來往船隻進出貨物皆由當地五姓宗族(即盧、郭、黃、蔡及許)分據碼頭裝卸,其中不乏有未滿十六歲的童工幫忙搬運,但規定不到成人只能領取半薪。所以當地工人家裡有小孩十六歲的,即為小孩「做十六歲」。請來工頭及親朋好友歡宴慶祝,同時證明小孩已經長大成人了,從今以後可以領取大人的全份工資。這麼細膩的故事,請花木來訴說,您覺得是不是格外動聽?
再有,您相信嗎?會場角落上的一項鉅作「歷史的省思」竟然能夠帶動所有到此瀏覽者,從先民如何自內陸移居來台,胼手胝足,篳路藍簍,開疆闢土,終於在這塊土地落地生根,薪火相傳,乃至一年四季的歲時節慶活動……,作一次完整的歷史回顧。同時間也引領人們省思著──近代新科技代替了舊農業,抽油煙機取代了老舊的煙囪,……環境遭破壞,空氣污染了,人情變得冷漠,人心越來越感覺空虛……,在時代進步的過程中,究竟人類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還有,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就是我們要的嗎?
觀賞過「海國之春」2002中華插花藝術展的朋友,您也許跟我一樣,心頭上的那分感動,至今久久久久都還未能全然平息下來。錯過今年度中華插花藝術展的朋友,沒關係,記得我們相邀在明年春天,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又一場繁花盛宴上相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