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49 期 2002/3/11 -- 2002/3/17 台灣生命力
 
大華農園古往今昔
訪周重義之子周照壽
陳柏年  
 

如果你曾經到過動物園,一定會對隔岸那根醒目矗立、繪有鮮麗長頸鹿的焚化爐標誌印象深刻,其後還有一片墓園,蒼蒼莽莽的碑塔,與隔岸人潮洶湧的動物園成為強烈對比。那片共佔七公頃的林地,原來植滿香甜多汁的柑橘,採收季節時遍山橘香四溢。周家園主盡心耕耘,使它從默默無名到成為名震全台的果園,但因響應政府徵用農地,如今分割破碎,成為公墓、垃圾掩埋場、運輸道路、橋樑,乃至現今的焚化爐廠址。即使如此,周重義先生與大華農園的命運,至今仍與文山區乃至大台北地區的人家,有著深刻不可磨滅的聯繫。


農家子弟學園藝

周重義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子弟,民國十年生於文山木柵路的一座三合院,時值日據時代。在那個國際動盪、時局飄搖的年代,台灣猶如暴風雨中的一片芭蕉葉,在戰爭與眾強之間沉浮。

十七歲以前,周重義在家務農,栽植柑橘、綠竹筍,還兼做礦工。他利用暇時苦讀,終於考上公費農業專校,畢業後便在園藝試驗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仍在日本統治下,他被派往海南島農墾隊,任戰地農事指導員。回國後在木柵鄉任法院公職,直到光復後,才又返家照顧祖業。周重義家有三兄弟,大哥十多歲離家,他為次子。待其父身體欠安,家中農事無人照料,重擔就落在周重義肩上。於是他以自己的園藝專長,在這裡從事農業工作。


深研改良柑橘種

文山一帶以鐵觀音茶葉久享盛名,綠竹筍則為夏季最重要的蔬菜,至今此間仍為台北市最大的綠竹筍產地。早期周家也如文山區附近眾多居民一般,種植綠竹筍、高梁及花生等雜糧。然而民國三十年到四十年間,台灣農業政策以外銷茶葉與柑橘為主,政府特別優惠補助,大量推廣,於是柑橘和茶葉的種植一時盛行。

周重義認為要擴大發展這塊土地,也應另闢蹊徑。於是他開始更改鄰近一般農家養豬種稻、筍的方式,以苗圃栽培柑橘幼苗。在深研改良下,周重義不僅成為台灣園藝稼枝權威、時常應邀各學術單位義務或選聘講授心得,周家的柑橘質量也精良深獲好評,年年抱得首獎,經營有方下的農地一年比一年擴大;於是周重義先生即於民國四十五年正式成立大華農園,同時與農業試驗所與台大園藝系合作,為柑橘改良、研發與推廣貢獻良多。如今的茂谷桔與無籽桶柑,都是經由大華農園從國外引進成功又加以改良,才流傳全台。

大華農園的桔子皮薄味美,帶有獨特芬芳。如今憶起昔日盛況,彼時才五、六歲的周照壽說那時常有中南部農家開著卡車前來購買橘苗,門口擺放一簍簍的新品種柑橘,很快被人搜購一空。

園中還有一棵得獎的柑橘樹,可產三百多公斤的柑橘。每到採收季節時,園中結實燦金纍纍,橘香四溢。兒時家中有間房屋,四壁掛滿獎狀。周家興隆之景,令人悠然神往。


不慕名利好古風

除了盡心推廣柑橘外,周重義也對台灣農家有所建設。他除了在自己鄉里熱心公益、排解糾紛,任職鄉民代表與鄉農會理監事外,並曾參與台灣省農林廳的農村改造計劃,在會中建言推動補助農家環境衛生改善。周照壽說,自此之後,各農村才大興土木,有化糞池、粉刷牆壁等增建設施。他笑說以前一家只有一支牙刷、人人共用的,後來才有一人一支牙刷的宣導。

民國六十六年,周重義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十大傑出農家。周照壽提到當年父親得獎時,因為家中沒有電視,還是他人告知才曉得這個訊息。然而為人謙恭的周重義知道後淡然處之,認為得獎非他的功勞,是因一群人努力合作所得,不但工作依舊,且總是虛心避開採訪與祝賀。然而由於記者與來訪的人越來越多,在眾人老是撲個空的結果,里長不堪其擾,竟主動幫忙周家裝設一支當時被視為居民少有的電話,方便他人聯絡。可見周重義先生不慕名利的古風。

周照壽回憶兒時,父親總是忙於公事,到處奔走,為推廣與研發新品種而努力。

民國六、七十年的時候,柑橘外銷市場又趨疲弱,曾有商人登門獻計,要周重義提供技術,他們出地與錢,將所有新品種的市場壟斷,以此截取暴利。周重義嚴辭峻拒,推卻了這個暴發機會。他說那是生意人的想法,研發出來的技術應該與大家共享。此種無私的行徑,現今實已罕見。


休閒農場 今之願景

目前貓空有一家「烏鐵茶坊」,清幽雅致,竹簾布幕古樸有味,烹茶芬芳、茶餐鮮美,即是周照壽之五弟周仁智所開。周仁智埋首致力研發新品種的茶葉多年,已開發出七、八種的新品茶葉。周家現在只剩這個兒子在從事與農相關的事業,也算是繼承了乃父的衣缽。

周照壽說到周家原有七公頃的地,最後在市政規劃、分批五次徵收後,只剩下河岸旁一塊約四百公尺操場大的田地。然而這塊地處在公路旁,由於都市計劃農地農用的規定,使周家無法合理運用土地。徵詢建設局、農業處也沒有妥善辦法與輔導,所以這片都市難得的空地也就懸而不決的廢置多時。

周照壽談到日後展望,家中兄弟最希望的是能以這塊地,延續父親周重義往日經營橘園的方式,結合台灣農業研究單位,往休閒農場、教學實驗的方向走,將其作為烏鐵茶坊研發新品種的展示場,拓展出一片露天田園。除了原有的鐵樹外,另添植四季香花,如桂花、玉蘭等,讓客人在花香與茶香互蒸並融中,得享品茗閒情,對茶農文化有所認識。然而此地因有設立轉運站、道路拓寬、建立堤防徵收種種可能,導致公文遲遲無法通過,所以周家仍在懸宕中等待。


鞠躬盡瘁 滴利無沾

周照壽說他小學時,景美溪畔一片清澈,蛙鳴蟲叫,好不熱鬧。雨過後只要用篩子一撈,就有蝦子活蹦亂跳。溪中還有鱉與鰻魚等種種生物,生機盎然。彼時台灣欣欣向榮的契機,也正如這條溪水一般。然而要河水永遠保持清澈不變,終究是不可能的事。不久之後,台灣也漸漸出現開發中國家所遇到的環保、經濟等諸多亂象與提升的瓶頸問題。


為公廉讓土地

由於政府的農業政策改變,產業也漸漸升級,柑橘市場不再如同以往那樣看好。彼時台北市唯一的內湖垃圾處理又頻頻發生狀況、數度發生沼氣危險事件,亟需另覓新地。在苦無對策下,建設局就看上了這片農業試驗推廣的園地。兼以周重義先生在鄉里上素富盛名,率先響應將別具意義,於是政府即派人遊說他號召鄉民徵收。周先生亦慨然接受,以公價廉讓給予做為公共用地;原有大華農園所屬的技術、所開發與栽植兩百多種的果樹,周重義不但完全無條件推廣到宜蘭的青果運銷合作社、宜蘭縣農會,並且連續三年義務到當地傳授指導,確保技術完善流傳,可謂為公益事業鞠躬盡瘁。


為善不欲人知

周照壽說,直到父親於民國九十年去世為止,子女們對大華農園的處理過程毫無所知。父親為了國家利益,滴利無沾的將辛勤耕作的果園與技術完全轉讓,眼見自己一生血汗以低價變為墳場、垃圾焚化爐與公路,卻一字不提。

當初那些拒不徵收、改為出租的人家,如今獲利卻已達受徵收者的一、廿倍,反而回過頭來笑罵周家的「傻瓜」行徑。父親這種在鄰人與親戚眼中不可思議的舉止,在周重義過世後,子女聽長輩提起才有所知。
眼看他人租價年年昇漲,昔日繁茂果園卻已一去不復得。經過這些年,周家也從當地富紳,變為普通人家。到底父親所為對於周家孰對孰錯?

或許他人自有評價,但可肯定的是台灣農業,尤其是柑橘栽植的興榮發展,乃至如今台北地區的人能清淨生活、身後獲一安息之地,周家絕對功不可沒。

訪談之間,周照壽取出農園僅剩幾株所產的橘子款待我們,唯有這些當初周重義引進、流行全台的茂谷桔嚐來香甜依舊,成為家家戶戶過節祭祖的上好供品,也算是為這段歷史做了見證。


兼顧家庭 澤蔭親人

雖然周重義長年為公務奔走,受邀到全省演講所學心得,也不忘費心照顧家庭。當時周重義由於經營大華農園有成,在鄰近算是富有人家,買了許多地。有人熱心推薦他買離家遠一些的田,他卻毅然決定買在家的附近。當初相等的地價,如今一處成為文教區,一處卻成了難以開拓的荒地,價格竟有天壤之別。

周照壽回憶父親當年因為農藝精湛,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日本、泰國久聞盛名,意欲重金禮聘為技術顧問,周重義皆以家庭因素婉拒,平白喪失了許多好機會。


尊重子女的意願

周重義共有五子二女,有趣的是這五兄弟完全「學非所用」。大哥學商,卻成為從事運輸的公務車司機。二哥學農,退伍後務商業工程。周照壽原讀電子科與軍校,後也走入工程一途。四弟學汽車修護,卻以代書為終身職務。五弟是財經碩士,末了卻進了製茶一行。

周照壽說這固然是緣於父親民主、不干涉他們的生涯規劃,主要原因還是由於當時政府遷台未久,總汲汲著眼有一日將「反攻大陸」,所以培育人才以通才為主,無法因地制宜,才會造成填選志願與日後工作不符的現象。所幸的是歷經一番追尋,如今每個人都有穩定的工作與美滿的家庭。


積善之家有餘慶

曾經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周家多位兄弟與其夫人。言談灑脫可親,胸襟光明磊落,對人也溫和有禮,極為關懷地方的文教發展。家人餘暇時多以書法弦樂自娛,風雅脫俗。夫人皆賢慧秀麗,持家有方。周重義五子二女,如今都居在大華農園附近,一通電話,七個兄弟姊妹即刻能夠會面,假日也都相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兄嫂妯娌情誼和睦,自不在話下。這種溫暖關懷的大家族,在現今疏離的社會實不易見。

周照壽談到他的祖母高壽以終,九十五歲時,仍能神完氣足的唱上兩小時的山歌;九十七歲過世時五代同堂,全族人完好安康,至祖母下無一人歿,家族諸人身體強健,可謂福壽雙全。

訪談中見到周照壽的母親,年高壽華、笑靨慈祥,對不同品種的柑橘日文名稱,仍然瞭若指掌。誰說天理無常呢?周家的福蔭,正不斷綿延流傳在父親耕耘過的溪畔土地上。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