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自從載人太空梭被成功發射進入太空後,人類太空旅行的夢想似乎成為不遠的將來。一些國家包括美國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試圖了解「失重」對人的影響。其中的一個發現是:從太空旅行中歸來的太空人的骨頭變輕了。大量的太空動物實驗也證實了這一現象。為了尋找答案,美國太空總署(NASA)投入巨資展開了在微重力(microgravity)條件下成骨細胞(osteo-blast)和破骨細胞(osteoclast)功能的研究。
現代科學認為,成骨細胞在人體內主要是負責骨的製造,而破骨細胞則在骨吸收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人體骨重量的相對穩定,是骨製造和吸收達到相對平衡的結果。對於骨的總質量在「失重」環境中降低,一種觀點認為,成骨細胞在「失重」狀態下功能減弱;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破骨細胞功能加強了。迄今為止,太空細胞實驗對此仍無定論。
若從「重力」的本質著手,似乎此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西元1911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闡述重力是由於時空扭曲所致。當然,事實的情況可能更為複雜,但至少現代科學已了解到所謂「重力」現象與時空場的變化有關:對於重力迥異的兩處,它的時空環境也相異,物質粒子的聯繫也不同。因此,在新的粒子環境中,人體中的粒子要符合新的環境,建立與新環境粒子的聯繫,才能穩定在新的粒子層次中。所以在無重力的太空中,構成骨的粒子必然要有相應的調整,如粒子數量和密度產生變化,才能符合新的環境狀態。在宏觀上看,就是骨變輕了。
(摘錄自正見網,2001年8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