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隨著新國會的出現,內閣總辭及新內閣的組成已先啟動,到元月底已全部就緒。跟以往一樣,組閣過程引起全國矚目,幾家歡樂幾家愁也難免發生,有的首長繼續留任,有的就真的離職了。沒得續任者有的默默接受,有的發出不平之鳴。不論如何,這只是反應當事人的感受,或者也是風度、器度的展現。不過,有些旁觀者卻也不甘寂寞地發聲。
幾家歡樂幾家愁
在七嘴八舌批評聲中,有人指責主政者過分粗魯,連一絲尊重都沒有,簡直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更不堪的是,當初是三顧茅蘆,如今則連招呼都不打一聲。這種人情世故的處理是可供有關當事人檢討,發發牢騷也無可厚非。不過,民主社會裡,是有制度可依,尤其任期多少是很明白的,期限一到除非再續約,否則走人是理所當然。因此,在作選擇時,最好事先作妥善評估,千萬不要一廂情願地自己以為會如何如何。
這次內閣人士更迭中,倒有「學而優則仕」受到挫折這一事值得一談。這一句話普遍在民間流行,大家也都習以為常,但在民主社會裡,其實並不合適。追溯以往封建時代,「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道出讀書的目的是有朝一日當官,有官可當,既有名,「利」也隨之而來。於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也就理所當然。在一條鞭的價值觀下,天下英才皆將讀書考試視為唯一職志,這也就是「科舉制度」的寫照。到民國時代,它就演化成「升學主義」,而「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也成為芸芸莘莘學子的一條大道。最終目的在「功成名就」,當官無疑是一項鮮明指標。
這種單一價值觀在自由民主開放社會,受到極大的挑戰。即便以「利益」衡量,在官位的價值愈來愈低下,貨幣價值(亦即有形薪水)相對降低固不必言,連「尊嚴」、「名望」這種無形的價值也愈來愈低落。市場機能愈發達,多元價值愈擴大,此種現象也就愈來愈明顯。畢竟民主社會裡,政府是人民自動自發組成的,它的功能是為民謀福利,執行人民託付的任務,而這些任務是人民做不來或是成本太高者。無怪乎「政府是公僕」、「人民是頭家」的話語早已被喊得喧天價響,這些話也一針見血地道出政府與人民之真實關係,當民主愈成熟,這些話也愈能落實。以此檢視當前的台灣,就能對此次內閣改組學者落難了然於胸。
學而優則仕不再風光
政府是為人民作必要服務而成立,官員當然是服務當事人。那麼,較有學問,或者更真實些,受過較多學校教育者,是否較有服務才能?事實極可能正好相反,特別是長年待在學術殿堂裏的「專業化學者」更可能是如此,我們當然不能排除有特殊例外者。
愈自由開放,愈市場化的社會,分工愈細密,「術有專精」愈凸顯,多元價值愈見擴散的結果,「學而優則仕」逐漸瓦解,不也是極其自然的嗎?這不也是一種好現象嗎?何需感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