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45 期 2002/2/11 -- 2002/2/17 財經專欄【經濟講義專欄】
 
股票不是東西?(下)--股票可以休矣
張清溪  台大經濟系教授
 

前兩期談到入門經濟學教科書普遍不談股票,因為它很難談,而且不重要。其實,股票或許可以讓它進入歷史博物館呢!您相信嗎?

標準的商業教科書上會說,股票有兩大功能:向社會大眾募資;股東責任有限。但這正是問題所在。


不負責任的負責人

股票持有者就是股東,也是企業的老閭。我們習慣稱老闆是企業「負責人」。現代公司幾乎都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之意即出資者的責任以股金為限。也就是說,公司出了狀況,「負責人」僅負責到出資為止;說起來這是不太負責任的。難怪一般要求作保的,根本否定「有限公司」的保證人資格。

向大眾募股形成「不負責任的負責人」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股票市場的本質,是由不負實際經營責任者,去負經營成敗責任。其實,聽說最初發明股票,就是拿來作人情入主乾股之用的。十八世紀亞當.斯密在《原富論》裡對「股份有限公司」也沒有什麼好評,他說那一大票股東都不想費神了解公司的業務,聽任董事會決定分紅,而董事亦存「管別人的錢」的心態,疏忽與浪費在所難免。十九世紀後期,重要工業國家興起企業合併之風,當時合併者慣用灌水的股票(即發行量超過公司實質資本)作為合併中介者的酬勞,實在不光明。


股市製造人為風險

人有旦夕禍福,活著就有風險;經營企業也當然有風險,通常企業會去投保以降低風險。對於既有的風險,保險的行為讓投保人與保險公司互蒙其利。

人有時會故意去冒險,如到險溪泛舟或攀登喜瑪拉雅山等,這本身有樂趣。但企業基本上沒有像個人那樣會純粹從冒險中得到樂趣,因此製造風險不會增加社會福利;而現代股市卻不斷去製造各種人為風險。就整體社會而言,這些風險沒有生產性,只會消耗社會資源。

每個經濟活動都會涉及兩個層面:實物面與金融面;類似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實物面是真正帶給人們生活所需的東西(包括物品與勞務);金融面只是為完成實物交易而已,超過這個「完成交易」功能的,例如股票的短線操作,說白了,只是賭博性的資產移轉罷了,沒有任何淨生產價值。這種行為如果有人大賺,就會有人跳樓,就是沒有實物市場交易那樣買賣「雙贏」的本質。因此,不論名詞多麼漂亮、公式多麼複雜、獲得什麼諾貝爾經濟學獎,它實際上只是在製造人為風險,沒有生產性,只是賭博性質的資產移轉罷了。


股票沒了社會怎麼辦?

股票的特性是大眾股東要承擔企業經營後果,但又不參與企業經營。這與「利潤」這個報酬的經濟功能是不符合的。取消股票後,眾人要合作經營企業可組成合夥事業(責任不以出資為限);企業要錢可向銀行借、發行公司債、發行商業本票等固定成本(利息)的籌資方式,貸款者得到固定的報酬,企業經營後果仍然由經營者自負。

其實股票也不是不能存在,但要有更高尚道德的人才配使用。也就是說人們不會去短線操作股票時,股票就沒有目前的弊病。不過,道德高尚還會想發行股票嗎?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