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解剖學使人用解剖的辦法,了解到臟器在這個空間的結構與位置,讓人認識自己的身體,從而使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測疾病所在的臟器。如果能在此基礎上更深一步的去探索仍未知的空間,或許就能將現代醫學的侷限突破,使醫學有長足的進步…"
記得第一次上解剖課時十分地興奮,因為從沒有看過人皮膚以下是什麼樣。天真的我進了解剖室,而印象卻是可怕的,我看見經常在校園中跑來跑去的狗正被五花大綁著,然後老師打了一管藥進牠的靜脈,不到五分鍾,牠不動了,再過一會兒,開膛破肚,牠內臟的各個器官清楚的呈現在每個人面前。
我疑惑了。問老師,為什麼需要這麼殘忍?是為了學術?還是為了醫學的更進一步?老師無奈的回答我說:「你要把這堂課學好,才不會枉費牠的犧牲。」我思考了許久許久。
紛繁複雜的人體器官
經過長時間的學習,我從不懂到能夠運用,其中的成長是愉快的。當我看到教科書中的重大病患因治療而痊癒時,心中充滿無限的希望,但是當從理論到實際臨床中,我碰到了難題。
解剖學作為學習現代醫學的奠基學科,曾經讓在醫學院求學的我,既頭疼又自豪。因為其紛繁複雜的描述雖很難記住,但感覺自己掌握了很多知識。然而,回顧之下我不禁自問:它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樣的智慧呢?
人的眼睛把人的觀察範圍侷限在可見光的範圍之內。不僅如此,人的眼睛也沒有透視能力:在能看到身體皮膚之餘,雖然內臟的各個器官、骨骼等等結構也存在於此空間,但人眼卻看不到。解剖學使人用解剖的辦法,了解到臟器在這個空間的結構與位置,從而使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測疾病所在的位置。在體檢中普遍採用的心肺扣診、聽診、腹部的觸診,加上現代的技術如X光片、斷層掃描等等,儘管這些透視方法有一定的侷限性,但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探測到臟器的病變。
另一種觀察方法
由於人體在這個空間表現出紛繁的組織結構,因此對其系統的描述,使人覺得已獲得了對人體結構的全面認識。然而,人體的結構真的只有這樣嗎?如果真是如此,為何有許多人開過了刀,也療養過一陣子,身體就是和原來不一樣了呢?在現有的醫學技術下,看不到其差異,也許在另外的觀察方法下,就能一窺究竟。
比如在全息論中,人們已經發現人體的一段肢節、一個臟器中,都有整個人體各個部位在其上的投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耳朵:耳針可用局部的針療方法,來達到治療身體各個部位疾病的效果。
也就是說,雖然人體結構在此空間表現紛繁複雜,而在未知的領域裡,人體的每一個局部結構都和整體有著相同的形象,是一個完整的獨立體。整體中其它結構會投射在其局部,而局部結構又與整體中所有其它的結構相關聯。這種人體的結構不體現在這個空間,解剖學也就無法去描述。
經絡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經絡的結構在這個空間,是找不到相對應的解剖結構基礎的。它與人體血管神經的走向不是一致的,但在臨床上,針灸是確實有效的;一直到1950年以後,中外的經絡研究學者才發現,經絡、穴道是人體較高導電度的線與點,所以現代醫學稱之為「良導絡」。除此之外,經絡、穴道還有較低的極化度,這表示生物體內的電訊號沿著經絡傳送時,能量損耗的較少,而且傳播的速率較快。
這兩個特性使經絡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義。從另一角度上看經絡其實是存在於另外空間的人體上,由於人看不到另外的空間,也就不能知道其真正的原因所在了。
再尋突破
解剖學的紛繁與複雜,已經讓人對人體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了,如果我們能在此基礎上更深一步的去探索仍未知的空間,或許就能將現代醫學的侷限突破,使醫學有長足的進步。
(取材自正見網,2001年8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