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的主流,講求眼見為信。只要是五感正常的人類都能夠對實證出的結論予以重複驗證,因此實證科學也就成了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用以探求真理的主要方式。
但隨著實證而來的一個主要的問題是:若沒有證據,我們就無法證明一個事件或推論為真,所以證據的取得也就成了實證的關鍵。然而,人畢竟都有私心,無論科學權威也好,尋常百姓也好,難保不會出於一己之私而偽造證據。這樣的例子在現代社會中處處可見。
以始祖鳥化石為例,自從1861年在德國出土的一隻據說是「存在於一億五千萬年前,體型似雞但又有爬蟲類特徵」的怪鳥以來,關於始祖鳥存在與否的爭論已持續了一個半世紀。後來那隻德產的「始祖鳥化石」因製作粗糙,而被科學家證實為贗品,可以說是鬧了一個生物學與考古學的大笑話。
但悲哀的是,這樣的事情還在上演。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偽造證據的技術也更加發達。1999年11月,美國著名的《國家地理雜誌》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內容是有關一具從中國偷運到美國的化石,認定它是「存在於一億二千五百萬年前,介於恐龍和鳥之間的『遼寧始祖鳥』。」然而,許多更進一步的研究紛紛指出這具化石可能是贗品。最後利用尖端科技的鑑定表明,這具所謂的「化石」至少是由兩種物種組成,並可能含有五個不同的物種標本。但這次的偽造技術前所未有,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得用最先進的數位圖像分析與顯微鏡觀察方能辨其真偽。
這種伴隨科技發達而來的敗壞產物,使得由實證探求真理這條路變得愈來愈渺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