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政府以路條和戶籍登記的制度,來限制農民移居城鎮。除了當兵、唸大學或通婚,農民子弟幾乎不可能移居城鎮。中國政府設計這種制度的理由,主要是城鎮沒有什麼商業,工廠也絕大部份是屬於資本密集的重化工業,所需要的勞工,城鎮本身的勞動供給就綽綽有餘。如果不對農民進城嚴格限制,大量農民進城,吃、住和尋找工作,都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雙元體系的中國社會
中國社會就在這種制度設計下,成為二元體系。城鎮居民絕大部份是軍、公、教人員與國有企業職工,擁有較高的教育與生活水準。農民則歸屬於各個人民公社下的生產大隊或生產隊,過著集體作息的生活。有個中國學者的太太一語道破這種二元社會的價值觀:「我們雖然強調無產階級專政,我們還是比較喜歡嫁給城鎮居民,而不是農民,畢竟城鎮居民水平比較高。」
改革開放之後,受到產業結構轉型以及外商投資的影響,對勞動需求大量增加。中國政府取消路條限制,允許農民可以到城鎮找工作,以滿足城鎮的勞動需求。但是,仍然維持戶籍登記制度,限制進城工作的農民,以免他們與城鎮居民分享當地的公共資源。沒有戶籍的農民,在醫療、教育和各項社會福利補貼等方面,無法與城鎮居民享受相同待遇。
有些新興城鎮,也為想要成為居民的農民開一扇小門,只要符合某些條件,就可以在當地戶籍登記成為居民。例如,港澳台的商人,在當地投資多少金額以上,就可以有幾個名額,可以為自己或鄉下的親友辦理戶籍登記。深圳則規定,農民連續在當地工作若干年,經過筆試完全通過,再繳交一筆金額之後,也可以辦理戶籍登記。
雙元已演化成三元
中國這種為了防止城鎮公共資源受到大多數人分享而限制戶籍,造成人民分為「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制度,在納入香港之後,又多出一種人。香港政府基於同樣的考量,把人分為「本地人」和「內地人」,不管來自中國的城鎮或農村,在香港人的眼中,都是內地人。所以當香港的法官宣布,香港彈丸之地,已有六百萬人口,若再無限制容納港人在內地的婚生子女,香港終有一天會陸沉時,港人莫不拍手叫好,視為英雄。所以,中國現在似乎有三種人,「香港人」、「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
|